-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动静脉畸形张蕾.ppt
MCA – 上干和下干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右侧)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左侧)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皮层动静脉畸形 【适应症】 1 中、小型或部分大型脑动静脉畸形。 2 血管内栓塞或放射治疗失败的脑动静脉畸形。 3 有占位效应脑内血肿的脑动静脉畸形。 【禁忌症】 1 小的深部脑动静脉畸形。 2 位于语言、运动区等重要区域的脑动静脉畸形应慎重考虑。 3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 1 复习影像学资料 (1)CT扫描:判断颅内出血的位置、大小,脑室大小及有无脑水肿。 (2)MRI扫描:提供三维解剖关系及神经导航资料 (3)脑血管造影:判断AVM血管巢位置、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走行、数目、位置及血液流速。 2 对于采取联合治疗的病例行术前血管内栓塞。 3 评估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4 维持抗癫痫药物治疗。 5 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抗生素。 6 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或地塞米松10mg。 7 颅骨钻孔时静脉滴注20%甘露醇1克/公斤体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根据病变部位及体积确定相应手术入路、患者体位及头皮切口。 2 骨瓣设计必须大于相应大小肿瘤所需。因AVM所有供血动脉需切除至正常为止,畸形血管巢不宜牵拉,引流静脉常较粗大异常,不宜损伤且需保留至AVM主要供血动脉切除完毕后切断。 3 避免损伤硬脑膜及其上静脉,因AVM引流静脉常与硬脑膜粘连或引流至硬脑膜形成异常静脉窦。剪开硬脑膜时,锐性分离与硬脑膜粘连的静脉。 4 根据AVM的大小确定皮层切开的范围。手术中应能充分暴露主要供血动脉并电凝,必要时可用银夹或动脉瘤夹。保护引流静脉。分离动静脉畸形时,应尽可能沿其边缘游离,避免进入动静脉畸形内。 5 对于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直径大于6厘米),可行术前或术中栓塞方法。 6 脑动静脉畸形多累及脑室,当脑室开放后,及时于开口处放置棉片或明胶海绵,防止血液流入脑室。仔细辨认脉络膜或室管膜供血动脉和深部引流静脉,勿早期切断引流静脉。 7 当供血动脉切断,动静脉畸形分离完整后,再处理引流静脉。对于异常粗大引流静脉,电凝效果不满意时,可用动脉瘤夹夹闭。 8 动静脉畸形切除后,手术创面彻底止血,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不要置于脑室内,防止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如出血流入脑室较多或脑室创面较大,脑室置管外引流。 9 将患者血压升至略高于患者入室血压,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如有,可能仍有残存畸形血管,特征为静脉由蓝色变为红色,扩大切除范围,直至切除彻底为止。 10 对于分布范围较大或散在的动静脉畸形,如有条件,可行术中脑血管造影。缝合硬脑膜前,创面覆盖纱布,确保伤口保护好,由神经介入医生行术中脑血管造影检查,神经外科医生及神经介入科医师共同阅片,辨认有无畸形血管残存,如有,彻底切除。 11 有条件时可用术中血液回收装置,减少异体血输入。 12 术后24-48小时,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预防灌注压突破综合症的发生。术后24小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可用类固醇激素缓解脑水肿,如脑水肿严重,可适当延长应用时间。抗癫痫药物应用3-6个月,如有癫痫病史需延长。 【注意事项】 1 骨窗设计要大于脑动静脉畸形范围 2勿过早切断引流静脉 3 应尽可能沿动静脉畸形边缘分离,避免进入动静脉畸形内部。 4 注意深部脉络膜及室管膜供血动脉 5 切除动静脉畸形后升高血压,帮助判断止血是否彻底或有无畸形血管残留 6 发现有畸形血管残留,适当扩大手术范围,直至切除彻底 7 术后24-48小时控制血压。 术前 术后 【皮层下动静脉畸形】 【适应症】 1 脑动静脉畸形部位深,累及脑室(如尾状核头部、三角区等)。 2 小脑或脑干动静脉畸形。 【禁忌症】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 1 复习影像学资料(同皮层动静脉畸形)。 2 神经导航MR扫描,帮助准备设计手术入路及术中定位。 其它同皮层动静脉畸形术前准备 【操作方法及程序】 设计手术入路原则: (1)尽可能利用脑沟、脑裂等自然间隙,减少脑损伤。 (2)尽可能选择可优先处理供血动脉。 (3)到达病灶的路径最短。 1 眶额入路切除额叶底面AVM (1)体位:平卧位,头架固定颅骨。头颅转向对侧30°,下垂10°。 (2)切口、开颅及硬脑膜剪开:同翼点入路。 (3)皮层切口:明确AVM边界;因AVM多局限在脑回,因此应确定脑沟边界。 分离、切除动静脉畸形:确定引流静脉(通常引流至蝶顶窦和侧裂)。切开皮层始于畸形血管团上界,将其与脑组织分离。 切除动静脉畸形后,升高血压,观察有无创面出血。 2 经胼胝体入路切除尾状核和丘脑AVM (1)体位:仰卧位,头中间位,头架固定,颈部后仰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