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经济的矛盾与调整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苏州城市经济的矛盾与调整探讨 苏州大学商学院 万解秋 苏州经济近年来的强劲增长迅速提升了它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人们注意到了它的经济结构在快速变革,外资大量流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这种快速发展具有“明星效应”,它的辉煌和亮点掩盖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有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可能被忽略了。我们这里要提到的矛盾就是苏州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苏州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这种明显的落差,成为苏州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 一、苏州城区经济地位的下降及其原因 我们这里要分析的苏州城市经济是指苏州城区的经济,而苏州整体经济则包括了其所属的园区、新区和县级市区。 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苏州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经济地位和比重日益下降,与苏州城市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种落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逐步形成的,主要的因素有: 1、古城区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替代第二产业,无法成为带动老城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前,苏州老城区的经济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工业集聚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苏州的古城区,虽然工业不象在 其他城市那样得到了急剧的膨胀,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老城区除了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工业,如:丝绸、棉布、呢绒、工艺品、食品等轻纺轻工产品外,机械、建材、制药、化工、造纸、电子、医疗器材等工业也先后被发展起来,并且建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据1989年统计,苏州古城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1%,第三产业为30.6%,在7个市县中排第一位。显然,在当时工业即第二产业是古城区经济的主导力量。其中的一些产品不仅在江苏有名,而且还享誉海内外,如苏州的丝绸产品共获得国家金奖7项,银质奖10项;获纺织工业部、省优质产品奖数以百计,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在80年代中期脱颖而出的“长城电风扇”、“香雪海电冰箱”、“春化吸尘器”、和“孔雀牌电视机”被称为苏州的“四大名旦”,其产量、销量、品种、出口创汇、上缴利税和劳动生产率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古城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但是,由于苏州的工业原来都集中在古城区,800多个企业星罗棋布于约14.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狭小的弄堂宅第、甚至古典园林、庙宇公堂都辟为工厂的厂房或工业公司,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工业企业的扩张经营,而且使苏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此外,在古城区由于工业企业过多的集聚使环境如空气质量、水质日益恶化。为此,进入90年代以后,古城区的产业结构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逐步调整,将工矿企业逐步迁出老城区,按其性质、规模重新选址,老城区则主要发展以商贸、旅游、休闲、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现在,这种调整已经显现出其效应,当然,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正面效应是:古城区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即第一、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02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89年的67.1%下降到 34.6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0.6%上升到44.5 %。另外,在1985年以前,古城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在32.7%以上,而到2002年这一比重下降到22.97%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古城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其负面效应是随着第二产业的退出,作为替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城区人口数量、市场需求、和收入水平,资金流量和投资收益限制了投资商的进入,服务业发展还无法填补因工业企业退出而对古城区经济造成的损失,难以成为古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古城区经济与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脱节,这与苏州作为全国的经济大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限制了古城区经济的发展 苏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园林、古宅、府第、祠庙、公所遍布老城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构成独特的城市风貌。从国务院到省、市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法令和文件,比如:规定老城区的建筑最高不能超过六层;城市的主要街道要保持小桥流水的城市风貌; 街坊的改造要保留原貌和居民的原地安置等等。这样,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基本上体现了苏州市古城的空间特性、文化特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和城市水域的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为了保护古城,苏州市曾经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把“东园西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些均使得苏州古城区在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苏州城市的魅力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肯定。但保护古城和“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老城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城区规模狭小,发展空间受限。古城区的面积只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