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小学的育人之道
2013-09-29?? HYPERLINK 现代与经典
久闻德国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但一直是道听途说,真正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活生生的德国教育是在去年的冬天。受德中友协的邀请,我们一行15人,成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法尔茨州接待的首批教育考察团。 以下是两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德国教育片断,这些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参照,帮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貌似随意的分组教学 我们看到的13所学校不是依着乡间的树林,就是傍着低矮的山丘,贴近自然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即使是在下课的10分钟里,孩子们都可以打开后门,冲上山坡或树林,纵情奔跑一番。 著名的波兰登小学就坐落在山边。走进教室,你会发现学生的桌子放得非常随意,都是倾斜的,平行的四组呈麦穗状,黑板旁边靠近窗子的地方,还斜斜地摆放着教师的办公桌。教室的墙边是高低不一的架子和柜子,但很和谐,很有家庭氛围,很温馨。 教室并不安静,不时会有低语和谈论声,但不吵闹,因为说话的声音显然是有意识地压低的。教师经常被靠近办公桌的那组孩子召唤,走动的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孩子,一望便知是问问题,但大家都是笑眯眯,轻声细语之后各归其位。后来有机会与老师攀谈,才知道课桌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其中自有玄机。原来四组倾斜的桌子是分组围坐的,离办公桌最近的是低水平组,是需要更多关心和辅导的,依次是中水平组,高水平组,而这种分组围坐的课桌摆放方式,是德国小学的常规,其中渗透的是教育者设计的机智。 五颜六色的板书 波兰登小学的黑板是多层的,像一个有几重门的柜子,打开一个双页门,后边还有一个双页门,再后边才是个整块的黑板,因此教师一周的作业和板书都可以留在黑板上,不同的科目只需打开不同的门就行了。 黑板很有趣,黑板上的字也非常有趣,因为上面的字是五颜六色的,不是黑白鲜明的,有点像我们的黑板报,花里胡哨的。但仔细看来,板书花哨得来还是有规律的。同行的几个老师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唧唧喳喳地悄声讨论起来,校长过来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也是德国很普遍的教学常规,配合个别化的教学目标。三种颜色代表三种不同水平,比如,红色代表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题目,黄色是中高水平必须完成的,绿色是高水平学生必须完成的。每个题目后边还有个括号,括号里边的不同颜色又分别代表独立完成,讨论完成等,根据这样的约定,不用解释孩子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正是因为有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德国的小学教室貌似无序,但却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 弹性的作业制度 当我们了解了波兰登小学的弹性作业制度的时候,我才更深的了解到教学管理如何为理念服务。 德国教室的多层黑板和板书的五颜六色都服务于他们的弹性作业制度。这间学校的孩子不是每天都交作业的,而是以周为单位向老师交作业。按他们的常规,每周的星期一要领取一周的作业,而在一周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做作业和请求老师辅导的时间,教师只在学生主动要求下提供个别辅导,而实施终点管理,周六收作业并做出反馈,及时强化和矫正。 这样的制度为孩子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在不断的循环和调整中,孩子们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真正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中国父母非常苦恼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迎刃而解。 弹性作业制从机制上完成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而且孩子在亲身的自我管理实践中学会了自制,也积累了智慧。这种制度很值得我们的小学借鉴。
游戏化的教学规则 中国的一位老教育家曾经很诙谐地讽刺过中国的制度和行为倒挂的局面,他说“写在墙上的,是大家都不准备遵守的。” 在德国的很多小学教室的墙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以图象表示的行为规范,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讨论决定后画出来的。 由于图画炮制者不同,墙面上的画也是五花八门,形态不一,但共同特点是稚气,拙朴。而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规则都来自孩子们的内心,是他们自己的约定。 在当地著名的诺斯塔东方小学,我们曾经就图画的意思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告诉我那是不要打架的意思。就这个话题,我们询问了东方小学的校长,他是一个崇尚传统的老先生,也是一个慈父般的校长,他说各个班级的制度是由孩子讨论而定的,比如在学校不打架,不大声喧哗,同学要互相关心等等,规则定下来就请孩子们一起画出来,然后寻找出最好的挂在墙上,大家认同的下边有个“勾”,大家都不认同的图画上会有个大大的红红的“叉”。以此为据,孩子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几年的学校生涯中,孩子们还要不断增减和调整班级的制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