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临床中医美容学病例分析练习.ppt
病案4 井某,男,15岁。 初诊日期:2005年2月27日。 患者食辛辣后,口周、双侧面颊出现丘疹脓疱,痒痛相兼,伴唇干红、咽红、嗜睡、神倦、磨牙、鼻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 肺胃热盛型痤疮,治以清肺胃邪热。 药用:蒲公英10 g,白芷10 g,连翘15 g,白蒺藜10 g,僵蚕15 g,蝉衣6 g,白鲜皮10 g,瓜蒌10 g,神曲15 g,白术10 g,茯苓15 g,忍冬藤15 g,白茅根15 g,桔梗10 g。 10剂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 二诊:2005年3月13日。患者药后痤疮大减,其余诸症亦减,仍有嗜睡、眠不安、做恶梦、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上方去神曲,加莲子心3 g、生薏苡仁15 g、陈皮10 g、黄芩10 g。 6剂。 三诊:2005年3月20日。诸症皆减,遗有少量皮疹,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0剂,皮疹基本消退,遗留暗红疹印。 按:患者正值青春发育阳热内盛之时,饮食不节则蕴积阳明,易生湿蕴热,热邪上熏于肺,肺胃热盛,外发于颜面则形成痤疮。 阳明积热则唇干、磨牙、大便干、小便黄;肺经蕴热则咽红、鼻衄;湿热壅滞头目则嗜睡、头目不清。舌红、苔黄、脉滑,亦为肺胃热盛之象。 病案5 患者,男,21 岁,2010 年 1 月 13 日初诊。 面部反复起疹 5 年余,加重 2 月。患者 5 年前面部起疹,时轻时重,近 2 月加重,遂来就诊。现症见面部出油多,额部、下颌部可见丘疹、结节、囊肿,纳食可,夜寐差,小便调,大便不爽,2 日 1 行。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常食辛辣及甜食,其父有同类病史。皮科情况:颜面脂溢明显,双颊部毛孔粗大;额部、下颌部粟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下颌部可见较多的结节、囊肿及暗红色色素沉着斑。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辨证:湿热感毒,痰瘀互结证 立法: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处方:茵陈 20 g,连翘 30g,丹参 30g,野菊花 15g,黄连 10g,黄柏 10g,当归10 g,川芎 6 g,虎杖 20 g,北豆根 6 g,百部 10 g,大黄 3 g,泽兰 10 g,夏枯草 30 g,浙贝母 10 g。 14 剂,水煎服,日1 剂。复方化毒膏外用丘疹结节处。 二诊:2010 年 1 月 20 日。药后新生丘疹不多,无新发囊肿及结节,双颊部炎性丘疹部分消退,下颌部可见结节、囊肿及暗红色色素沉着斑。纳可,大便2 日 1 行,偏干。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滑。于前方加山甲 6 g,僵蚕 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三诊:2010 年 2 月 3 日。病情缓解,药后新发皮疹少,面部油脂减少;颊部丘疹、结节部分消退部分较前为平,鼻部结节略多。纳食可,大便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继服前方 14 剂。 三周后病情平稳,症状进一步改善,皮疹无新生,原面部丘疹、结节基本消退,双颊部囊肿大部分吸收。纳可,大便调,1 日1 行。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前方加生牡蛎 30 g、土茯苓 20 g。1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按语: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面部虽可见炎性丘疹,但结节、囊肿较多,陈彤云教授认为此是“痰瘀互结”所致,病位在肺、脾、胃,是由于病程日久,肺胃积湿热久蕴不解,炼湿成痰,阻滞经络,气血瘀滞,痰与血结,结聚不散,而致面部结节、囊肿; 热毒、瘀血、气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单纯的清热解毒不能解决瘀血、气滞的问题,故陈教授治疗时在应用清热解毒的同时配合了活血软坚法; 病案6 患者,女,37 岁,2008 年 3 月 13 日初诊。 主诉: 颜面起斑 4 年。患者平素工作紧张劳累,时感腰膝酸软,4 年前面部两颧、前额出现淡黑褐色斑,并逐年加深、扩大,有乳腺增生病史 2 年。 现症: 两颧、前额呈淡黑褐色斑,边界不整,界限清晰,月经为后期且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心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纳可,口干喜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 辨证属肝肾阴虚,气血瘀滞。 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给予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加减治疗 处方: 山茱萸 10 g,山药 15 g,熟地黄 15 g,桃仁10 g,红花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白芍 15 g,炒酸枣仁 10 g,泽兰15 g,益母草15 g,枸杞子15 g,黄精15 g,女贞子 15 g,旱莲草 15 g,郁李仁 10 g,柴胡10 g,枳壳 10 g。 服药 21 剂。 二诊: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心烦、失眠均减轻,仍多梦,月经如期而至,但仍量少,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上方去枳壳,加丹参 20 g。继服 21 剂。 三诊:斑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大便不干,口干减轻,仍有腰膝酸软,舌脉同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