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悲剧意识思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以欧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中,其悲剧意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传统,而且也许是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他们常常喜欢把作品中的人类之悲渲染到极致,这一点甚至成为外国文学的一个表征。   以下让我们顺着由古到今的脉络来游历一番,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来渲染这种人类之悲的。   一、不是一般的悲,而是大悲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在外国文学中,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   而且他们的这种撕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撕碎,而是追根究底,撕心裂肺,甚至有点惊世骇俗,让你掩卷难忘。   让我们就从古老的荷马史诗说起吧!大家知道,荷马史诗是在古老的谎言———希腊神话的基础上锻铸成的,它在转述神话的同时又在好多理念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比如人与命运的冲突就是史诗所特有的。   在史诗中荷马认为,除了神以外,人生还受到另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命运或命限的约制。   人与快乐的神相比,除了可怜或可悲之外他们还从一出生就受命运摆布,带上了死亡的阴影。   人生短暂,苦海无边。   你看太阳神阿波罗承认不会为了可怜的凡人和裂地之神波塞东开战,因为凡人的活期就像树叶一样,只有一秋。   所以在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壮士们尖叫着纷纷倒地,死神却只管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咀嚼,即便勇烈如阿基琉斯其母是一位不死的女神,最终也将走上战死疆场的悲酸之路。   而且即便没有战死疆场,归途中的奥德修斯也已是历经艰险,九死一生。   因为在荷马看来,人生就是苦难的历程,在这个苦难的历程中,人在不停地用那有限的生命抗拒着无限的困苦和磨难。   这绝对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最早的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有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在这部流传千古的名剧里,作家以他特有的悲剧意识,书写出了人在与命相抗争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杀父娶母这一不可思议的人类之悲。   在剧中作家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主人公一出生就被神示将来要杀父娶母,于是被父王派人用铁钉穿过脚跟扔到荒野喂狗,仆人不忍,将其送给了邻国的一个牧人,但后来他却偏偏被这个国家的国王收养成了新的王子。   长大以后,当他知道命运的安排后,他离开了这个国家,宁可成为乞丐也决不做伤天害理之人。   但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抗争———流浪,恰恰酿成了大祸。   途中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莫名其妙地与他发生争执并失手将其杀死,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老人竟是他的生身父亲。   再后来由于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一个国家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戴,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国王,于是也就很自然地娶了新寡的王后为妻,而这个王后正是他的母亲。   就这样他一步步地成全了这个命运。   这个悲剧的确昭示得有点让人可怕,因为我们感到确实是天命难违,人从一降生便被命运锁住,不会有丝毫改变,人生永远也走不出命的怪圈。   这是一种连环套式的演绎,作者在此确实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命中注定。   试想如果俄狄浦斯一开始屈从命运,老老实实做他的新王子,不要管什么杀父娶母的神示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一连串出走、与老人争执、被推举为国王等等,这个命说不定倒真能避免。   可悲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处处与命作对,结果一错再错,终成大孽。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俄狄浦斯最后的这种结果既是他命中的安排,同时又是他不甘做命的奴隶起而抗命的报应,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反抗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即与命作对越抗争越悲惨。   这里起码有两点让人震撼一是题材的选择,二是抗命的悲惨。   杀父娶母这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大悲大叹中让我们感悟到了作者超出常规的悲剧意识。   正如萨特所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行动。   这恐怕就是索福克勒斯昭示给我们的悲剧的全部意义吧!我不由得想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恐怕是很认命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而西方人对这个命恐怕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他们看来,恐怕越是命中注定的事,才越有一搏,因而也才越具有艺术表现上的戏剧性。   索福克勒斯给我们呈示了这样的故事,司汤达更将这种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   在以往对《红与黑》的评述中,一般都把于连看成一个坏的典型,一个反面人物,其实我觉得这个人物恰恰是作家倾心歌颂的一个革命的典型、反叛的典型。   从他的身上,很能让我们悟到西方人的悲剧意味。   不是吗?于连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茬,但为了抗拒命运,他不惜改变意志、放弃爱好,像猴子似地一个劲向上爬。   他先是放弃30岁当将军的夙愿苦读《圣经》,赢得了当时颇有威望的神甫的赏识被推举到市长家当了家庭教师,后又在与市长夫人的恋情败露后来到贝尚松神学院深得神学院院长的器重,结果经引荐当了巴黎木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