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蚁科Formicidae 触角膝状,9或10节。基部腹节显著紧缩,形成腹柄。腹柄1-2节,每节背面上有1-2个结节状突起。 起源:想当年,它与恐龙为邻。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估计全部种类应有12000-15000种,而中国至少有600种以上。 蚂蚁改变历史,霸王死于斯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饴糖作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天意,吓得丧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挥剑自杀而死。汉家天下,蚂蚁助成的故事从此流传开来。而张良正是利用蚂蚁嗜甜这一习性,智取刚愎自用的霸王,可谓兵法妙用,棋高一着定江山。 瓢虫的成虫 瓢虫雄雌的区别:看腹板,腹板后缘向后弯曲为雌性;腹板后缘平直为雄性。 雌 雄 异色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异色瓢虫体卵圆形。色泽和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鞘翅在7/8处有1条显著横脊,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捕食同翅目的蚜虫和木虱等昆虫。它体长5.4~8mm,宽3.8~5.2mm。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浙江、福建等地。 异色瓢虫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它瓢虫。 我国曾用异色瓢虫防治松树的大害虫日本松干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各虫态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梁。 (2)七星瓢虫 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2-6.5mm,宽4-5.6mm。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捕食情况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 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 毒性 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3)龟纹瓢虫 外观特征: 体长3.4~4.5mm。外观变化极大;标准型翅鞘上的黑色斑呈龟纹状;无纹型翅鞘除接缝处有黑线外,全为单纯橙色;另外尚有四黑斑型、前二黑斑型、等不同的变化。 生态习性: 除了冬季外均可发现成虫,但在早春特别多。会捕食蚜虫、叶蝉、飞虱等。是益虫。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宁夏,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江苏,上海,浙江,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日本,俄罗斯,朝鲜,越南,不丹,印度。 常见种类,也是与大众甲壳虫车最像的瓢虫。斑纹多变 (十多种),有时鞘翅全黑或无黑纹。常见于农田杂草,以及果园树丛,捕食多种蚜虫。它耐高温,7月下旬后受高温和蚜虫凋落的影响,其他瓢虫数量骤降,而龟纹瓢虫因耐高温,喜高湿,在棉花、芋头、豆类等作物田数量占绝对优势 (90%以上)。在棉田7、8月以捕食伏蚜、棉铃虫和其他害虫的卵及低龄幼若虫。7-9月也是果园内的重要天敌,在苹果园取食蚜虫、叶蝉、飞虱等害虫。 (3)澳洲瓢虫 雌虫体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体朱红色,被黄绒毛,黑色和红色相间。头部黑色,复眼黑褐色,触角黄色。鞘翅肩角处有一肾形黑斑,翅中央和接近前缘中部,各有一黑斑相连,两翅相并,构成方形黑斑,后翅灰黑色。腹部红色。卵呈鲜红色;幼虫体深红色,头部黑褐色;蛹呈椭圆形,黑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 喜荫蔽环境,有假死习性,初孵时,常集中取食吹绵蚧雌成虫,以后逐渐分散,原产于澳大利亚,是农业益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