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docx

基层中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 26 5 民间中医传承面临尴尬境地 27 6 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环境破坏严重 28 7 监管不力,虚假宣传和假冒中医名医非法行医现象屡禁不止 28 第四部分 加强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对策思考 30 1 加强调研、宣传,科学制定中医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0 2 加大投入,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下大力气扶持基层中医药发展 30 3 加强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助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 31 4 突出特色,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服务 32 4.1 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32 4.2 优化中医药资源,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33 4.3 积极在基层社区服务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34 5 加强基层中医实用型人才培养 34 5.1 改革和发展中医院校教育 34 5.2 完善中医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 35 5.3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 35 5.4 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 35 6 立足基层,开展深入广泛的医疗实践 36 7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36 8 加强对中医药历史的保护,繁荣和发展中医文化 37 结 语 38 附 录 41 致 谢 49 PAGE PAGE 10 引 言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 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 极影响。[1]长期以来,中医药承担着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医药 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 对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 发展的攻坚时期,中医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现有医疗体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 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青州市中医药发展历史及现状 青州市位于北纬 36度4 分至 36度8 分,东经 118度0 分至 118度6 分,东西长 53.6 公里,南北长 60.6 公里,地处山东省腹部,胶济铁路中段,东接风筝都潍坊, 西与淄博市相连,南依林果之乡沂蒙,北与广饶、寿光市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是山东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1986 年由原益都 县撤县设市。总面积 1569 平方公里,西南为海拔 100 米至 1000 米的山岭,山地面积 占青州市总面积的 20%,共 300 平方公里。现辖 4 个街道,8 个乡镇,1052 个行政 村,总人口 90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69.71 万人,有汉、回、满等 35 个民族,其中少 数民族人口 2.6 万人。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 州”。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 易中心,十六国时期曾是南燕国国都。青州历史名人荟萃,寇准、范仲淹、欧阳修、 郑道昭、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等历史名流,都曾在青州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 青州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1.1 青州中医发展简况 据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宋初,青州地区伏天阴雨连绵,湿热邪毒淤积, 红眼病急剧蔓延,时任青州知府范仲淹,遍访多名大夫皆无济于事,疫病得不到控制, 几经周折打听到三善堂的“白丸子”能治好红眼病,便亲自到三善堂购药发放给百姓, 数日后此方奏效,造福乡里。 据《青州市志》载,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皇帝朱见深封其五子朱佑辉 为衡王,就藩青州。时衡王府内设良医所,专司王公贵族之保健医疗,并整理书籍、 出版医书,现存医学典籍《摄生众妙方》、《急救良方》等医学专著均系衡王府良医所 整理编写而成。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受衡王府医事活动的影响,县内即有走方 售药的游医,城内名医挂牌诊病,问病售药盛极一时。其时群众用药多为行医诊病者 自制施售,亦无医药专营之店铺。 清初,益都县城北设立“青州驻防满洲旗城”,益都随即成为山东大商埠之一, 开始有专门从事中药材批发收购的中药店铺,朱良、段村、高柳、郑母、谭坊、五里 堡子各大集镇,有中药店数十家。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始有私人药房。行医者多集 中于城区,乡间百姓求医求药较为困难。同治八年(1869),黄县人丁竹溪投资铜元 二千吊,在东关创办“金城顺记”药店,开始炮制少量中成药销售,该店主营中药饮 片,兼制膏、丹、丸、散。青州城区回、满两族群众有对症选用中成药治病的习惯, 因而中成药需求量大,当时私营药店仅生产 20 余种中成药,“金城顺记”药店的“紫 雪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