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凝功率对婴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结构影响的-南京医科大学.PDF

不同电凝功率对婴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结构影响的-南京医科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8卷第11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1月 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NaturalScience) ·1619· 不同电凝功率对婴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 陈春梅,龚 静,李 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江苏 南京 210008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电凝功率对婴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切除后的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标本 164例,随机分为甲、乙、丙、丁4组,高频电刀输出功率分别为15、20、25、30W,肉眼观察血管瘤组织电凝后组织变化情况,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变性、坏死、缺损情况。结果:电凝皮肤血管瘤后组织效应的感官判断,4个组凝血效果佳的比例分别为 2 34.15%、63.41%、56.10%、0,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4%、4.88%、39.02%、100.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165.64,P 0.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凝血效果佳的比例乙组>丙组>甲组>丁组。电凝组织效应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4个组的热 2 传导效果都到达皮下组织,且<2mm 的比例分别为17.07%、58.54%、34.15%、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176.91,P< 0.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乙组>丙组>甲组>丁组。结论:婴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手术部位涉及皮肤和皮下组织 时,建议高频电刀初始设置输出功率宜为20W,如果出现效果不佳时,逐步向大调节,但一般不要超过25W的输出功率。 [关键词] 婴儿;高频电刀;输出功率 [中图分类号] R6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4368(2018)11⁃1619⁃03 doi:10.7655/NYDXBN 高频电刀是切除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最简单有 组,为充分保证入选样本在各组分布的随机性,首 [1] 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时的组织效应依赖于高频电 先通过Excel2013随机生成0~9中2个随机数(1和 刀所释放的能量,产生温热效应导致细胞脱水、蛋 4),在10个数字中去除1和4,其次对剩余8个数字 白质变性、组织失活和小血管封闭,从而产生组织 顺序编号,再次通过Excel生成一个随机数(3),按 [2] 凝固作用 ,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脂肪液化、疤痕形 照等距分配原则(距离为2),将住院号尾号为3和6 [3] 成 。高频电刀因其输出功率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温 的患儿分到甲组,尾号为8和0的患儿分到乙组,尾 热效应,所以输出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之间有着因果 号为5和9的患儿分到丁组,尾号为2和7的患儿分 [4] 关系。2017版《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的电外科安 到丙组。共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同一术者 全篇要求根据组织类型、手术效果,从小到大调节 完成的皮肤血管瘤切除术164例。纳入标准:年龄 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以最低的输出功率达到组织 1~12个月;B超检查皮肤层及皮下脂肪层内可见稍 效应为宜,但并没有指出最低的输出功率是多少。 丰富血流信号的回声区,范围直径>5cm,边界欠 高频电刀使用说明书提出,皮肤科手术时输出功率 清,形态不规则;首次手术治疗,甲、乙、丙、丁4组分 应≤30W,小儿酌减,阈值模糊。为给儿科手术室安 别以15、20、25、30W的高频电刀输出功率手术,平均 全、科学调节高频电刀输出功率提供循证依据,现 每组41例。各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类型、手术方 通过临床实践,对各种功率下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病 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