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读史使人明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 。 问题 1、英国《济贫法》能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起点吗? 2、为什么英国产生以社会救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3、为什么德国产生以社会保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4、为什么以社会保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的起点? 5、三大里程碑使社会保障历史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 6、如何划分社会保障历史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原因分析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 发展阶段 一、慈善事业阶段 二、济贫制度阶段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 一、关于社会保障历史起点的几种观点 ■始于德国俾斯麦统治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 (史探径《社会保障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始于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一世颁布的“旧济贫法” (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始于1536年英皇亨利八世颁布的济贫法 (蒋月,《社会保障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 ■始于原始社会,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就已经存在 (谢圣远,《社会保障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二、关于社会保障历史起点的分析 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保障 (1)原始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奴隶社会——为士兵及其家属提供经济保障 (3)封建社会—— 西欧国家:教会+国家、常规制度、日常济贫 中 国:宗族+国家、常规制度、临时赈灾 (4)资本主义社会 ——传统保障(土地保障和家庭或家族保障)丧失、生产资料丧失、劳动风险剧增(农业劳动无风险,工业劳动危机四伏)、社会问题空前突出(不仅是没有生产能力的人,还有大量没有工作和寻找工作的正常人,即贫困与失业并存)、阶级冲突激烈(偷窃、捣毁机器、罢工、组织工会、成立政党、武装起义) 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主体——国家责任;需要扩大保障对象——普遍保障;需要增加保障内容——全面保障 一、慈善事业阶段 在社会保障发展历史上,慈善事业时 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它可以从不同 国家出现的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 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 障活动时止。 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是宗 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与民间慈善事 业。 二、济贫制度阶段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社会动荡、 教权衰落、民族国家和王权兴起。1601年 英国颁布了第一部《济贫法》(旧《济贫 法》、《伊丽沙白济贫法》)。 英国历史上的济贫法 (1)1349年《爱德华济贫法》 (2)1536年《亨利济贫法》 (3)1601年《伊丽沙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4)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济贫法》) (一)济贫法产生的背景 长期的贫困问题 圈地运动导致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 日益加剧 (二)《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1、1601年《伊丽沙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2、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济贫法》) 1、1601年《伊丽沙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1)国家承担济贫责任,承认穷人有权要求救济; (2)济贫费用由社会共同负担,即由各教区和房 地产所有者征济贫税,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 贫民; (3)教区负责济贫事务,即由各教区组织失业的 成年人从事劳动;安排儿童当学徒学习手艺, 女的可当到20岁,男的可当到24岁;流浪汉 送往贫民教养院;老、弱、病、残则在家接 受救济。 2、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济贫法》) (1)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只限于 住进政府修建的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的 贫民。他们在济贫机构的监管下,从事 必需的劳动。 (2)撤消教区对贫民工作的管理权,按地区 设立地方监护委员会,而由“政府济贫 法委员会”统一负责管理。 (3)习艺所将贫民按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 分为六类。 (4)坚持“不合格”原则,即一定要使那些依 靠救济的贫民的生活状况,比那些在院 外自食其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