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楚系金文中媵字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談楚系金文中“媵”字的演變 (首發) 嬴泉 楚系金文中的“媵”字,數量不甚多,一般用於媵器的銘文中,按照其構形規律,大致可以分作下列幾式: Ia:樊君鬲3.626 兩周之際/春秋初年 Ib:蓋、器 上鄀公瑚 春秋中期後段 曾子原彝瑚9.4573 春秋晚期 蔡大司馬燮盤 春秋晚期。 、;蔡侯媵孟姬瑚 春秋晚期 蔡侯作姬丹盤 春秋晚期前段 蔡侯作姬丹匜 蔡叔季之孫〈尹/貝〉匜16.10284 春秋晚期 IIa:許子妝瑚蓋9.4616 春秋晚期 IIb:蔡侯作大孟姬尊(11.5939)春秋晚期後段 蔡侯作大孟姬尊(11.6010) 蔡侯作大孟姬盤16.10171 蔡侯申作大孟姬缶 春秋晚期後段 IIc:楚季苟盤16.10125 春秋早期前段 、楚王熊頷媵徐季嬭遡母甗 春秋早期後段 楚王媵邛仲嬭南鐘1.72 春秋中期前段 曾侯瑚(叔姬霝瑚)9.4598 春秋中期前段 鄧子與盤 春秋中期後段 蔡大師鼎5.2738 春秋晚期。 、長子沫臣瑚9.4625 春秋晚期 伯受瑚9.4599 春秋晚期前段 復公仲簋蓋8.4128 春秋晚期 III:蓋、器 楚屈子赤目瑚9.4612 春秋中期後段 IV:;曾子季瑚 “”即“媵”,參見陳偉武2008兩件新見曾國銅器銘文考述,“第五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合肥:安徽大學,2008年4月。 春秋中期後段 曾季臣盤 曾臣匜 不難發現,“媵”字的基本結構一般是從舟、從貝、聲。在實際的字例中,“舟”通常又可換作“女”,也可以省去,如上舉蔡侯申所作諸器;“貝”亦常常省去,如上列曾季臣諸器;而“”部的構成,更是千變萬化,但亦非無轍可尋,此試條述之。 早期較為古樸的“”形,減省下從之“収”形,中間所從之“”或換作“”、或變作“”,就便成了“”、“”二形;而“”形或減省上部之“”,或變中間之“”為“”,則“”、“”形便生。 要之,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楚系銘文中“媵”字的演變大致有兩條不同的途徑:即兩周之際或春秋初年出現的“”形,在春秋晚期,演變成“”、“”二形,其間不但有“”部的減省演變,亦有偏旁替換的發生(“舟”旁變“女”旁);其另外一途,則由春秋時期常見的形減省作“” 從“”形目前最早的例子出現在春秋中期後段而“”形有春秋早期前段的例子來看,不排除其演變順序是後者即前者的增繁現象,不過這其實無關宏旨,因為即便如是,還是可以將其納入到這一演變的途徑之中來看待。 、“”,前者僅是“”部的減省,後者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省去“貝”旁,而更有甚者,則省變作“”形,僅僅保留了聲符部分了,由此亦可觀之,《說文》云??“从貝、朕聲”,恐怕是不夠確切的。 需要指出的是,楚屈子赤目瑚的“”字有學者釋作“朕”,讀作“媵”。從字形來看,并無問題,不過從上列各式字形的關聯及演變的關係、且古文字中“关”、“”常混用的現象來看,我們覺著在銘文中徑釋作“媵”似乎更為允當,而不必再轉來通去的徒費周折了。 又,樊君鬲之“”,很可能為“舟”旁之殘,《金文編》431頁摹作“”形,有誤導之嫌,以為其乃人旁,或非是。銅器銘文中確有“從或人”之“媵”字,如季良父瑚(9.4563、4564) 《金文編》誤作“壺”。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6日 ,不過,有二者應提請讀者注意,一是其字皆從“舟”(、),一是二例之“人”旁豎上部皆有筆明顯彎折,且收筆略微外撇。而樊君鬲之“”形則與常見之“人”形略異,因此,我們主張,此字從“??”之可能性較小,而從“舟”之可能性極大。而且,同器之“寶”字原篆作“”,其“宀”旁右側因接近器沿亦有殘損;又從“媵”字省減“舟”旁者,其例甚少,且時代較晚,而樊君鬲至遲不晚於春秋初年,且此字形體較為古樸來看,我們更加確信這一推斷。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