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 内容摘要基于对当前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域 发展趋势的认识,针对以往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 将当代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构落实在培养和造就青少 年新型的文化品格这一基点之上,并提出若干具体的实施 意见。 女女女 当前学校美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的紧迫任务,这 一任务的提出,乃是基于对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 域发展趋势的认识,有着非常现实的依据。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这一特殊的历史分界线上,在全 世界的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正在坚定不移地将人类社会推 向工业化的进程,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同时也 为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 与精神彼此失衡的情况愈演愈烈,高新技术带来的物质奇 迹淹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隔膜压 抑了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和相互对话的天然需要,日 趋精细的劳动分工导致人的能力的片面化、单一化,人的 精神生活己经失去了对于物质生活的对抗性、超越性和批 判性,反而被物质生活所同化、所收买,文化艺术变成了 为物质需要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中国的现代化虽 然起步较晚,但也正在奋起直追加入这一世界性的进程, 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一幅热气腾腾、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 同时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所遇到的困惑在我们这里也开始露 出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 高新技术与深厚感情的平衡,谋求以情感的柔性来调剂技 术的刚性,呼吁以个人价值体系的发展来弥补技术的非个 人性质。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 但是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约翰?奈比斯特提出学校教 育应加重价值观教育的份量,以期“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 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1],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学校 应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建立起 一套作为选择目标和决定行动之标准的价值观,以利于在 未来生活中技术与价值之间相互产生积极影响。[2 ]路 易?多洛指出,当今学校教育“应该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 来”,使学生有可能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 技术进步只有纳入一定的价值体系,才能全面推动文化的 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决不是多余的。[3]由此可见,当代 西方未来学家、文化学家大都趋于这样一种共识:在工业 化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 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得到健全的发展,使人的精 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地协调起来,构成一种合理、完满 的文化品格。当然我们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体制不同、国 情各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上述西方学者所揭示的问题 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方案,对于我们所思考的问 题显然不无意义。 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是 一个大众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市场经济、商品大潮为大 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大幕。大众文化是一种以经济实 效原则为杠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消费性文化,这 一文化特质决定了大众文化的许多长处,同时也造成了它 的某些缺陷,在大众文化背后起着操纵作用的工具理性、 技术统治和市场权力正在严重地消解着文化的精神性而代 之以物质性,降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而不适当地提高其技 术含量,例如商品广告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日益专断蛮横的 侵占和控制正是物质无情地挤压精神这一现状的生动写照。 这种物质与精神相互失衡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物本位倾向的 抬头。另外,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一旦失去约束而发展成为 商品化的倾向,事情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出于赢利的目的, 大众文化往往追求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以提高上座 率、收视率、发行量和畅销度,对于人们的官能快感、感 性欲望、原始冲动的过度纵容和曲意迎合有可能孵化出一 种浅薄、粗陋、萎靡、弛懈的文化风尚,对于推动社会进 步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将产生严重的消解作 用。凡此种种,对于青少年危害尤烈,成为目前青少年中 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同时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也 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从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的认识已日趋明确、 日趋一致。党的“十四大”制定了 “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宏伟战略 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郑重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 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 条必由之路。”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中又一次地重申了上述基本精神。由此可见,从中央 开始,己经明确认识到,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成为当 前教育工作的中心。另外,在《纲要》关于美育的论述中 明确指出:“美育对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