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中国气象学会.DOC

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中国气象学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 邓雪娇 1,2,3李春晖 1 毕雪岩 1 梁建茵 1 吴兑 1 张宏升 2 杜金林 2 黄 健 1 李 菲 1 廖国莲 1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 2 中国气象局热带季风重点试验室,广州,510080 3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根据动力与热力指标,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可分成明显的4个阶段——季风建立前的雨期、非雨期;季风建立后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对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广州番禺综合外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这4个阶段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净辐射与净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净短波辐射与净长波辐射之比为3.49—4.81,净短波辐射是净辐射的主要贡献项,云量与降水是控制净短波辐射与净辐射的直接因素;季风活跃期间午间对流云系对太阳辐射衰减显著,造成了辐射各分量以及热通量的峰值区变窄,量值急剧变小;季风建立前后感热与潜热均是净辐射的主要消耗项,占净辐射的90%以上,潜热明显大于感热,2005年较2004年潜热的分配额有明显的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近地层的风速较大,总是维持向上的湿度梯度有关;季风建立前后除季风活跃期外边界层位温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午间混合层可发展至1070 m,而季风活跃期间午间混合层发展受到对流云释放潜热的抑制,导致季风活跃期混合层消失的现象,分析还发现季风建立前后各阶段夜间残余混合层均不明显。分析表明引起陆气能量过程及边界层热力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云系与降水,加强边界层过程与降水宏微观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深入认识陆气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特征的关键。 关键词:陆气过程,辐射,感热,潜热,位温,混合层,逆温,南海季风。 初稿时间:2006年4月6日;修改稿时间:2006年7月24日。 资助课题: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监测及服务研究(2002DIB10053)”,广东省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热带季风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研究(2004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灰霾的边界层研究(0400392)”。 作者简介:邓雪娇,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研究。E-mail: dxj@grmc.gov.cn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