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的素养及养成
四川师大附中 朱 丹
语文课程标准中最精彩的是“素养”和“养成”二词。
一、概念解释
什么是素养? 表述清楚不易,但我们能意会。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有修养、涵养和素养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了阐述。“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些方面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和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其中。提出“语文素养”一词,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这和我们的语文课没有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也没有旁征博引给人以视野的开阔有关。这实际上是语文老师受文化与学识的制约。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力,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
什么是养成?国外专家解释:语言就像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这里有三个层次的理解:①酿成的,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是质变,是内化;②慢慢的,有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长期积淀而发生渐变。它是不明显的。语言是慢慢地长年累月地积累的,语言的积累很难理出序列,不过,读50本书肯定强于读3本书或5本书。③有一个载体,语言的养成必须在载体里完成,这个载体就是课本。古今中外的课本都是选文,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章都选。初中以上都是选名家名作。语文教学关键是用好教材,离开此载体,素养则无从养成。课程标准温和地提出:进行必要的训练。
二、走出三个泛化的误区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走出人文精神的泛化
课标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人文性,这比以前的政治性、思想性好。其实强调工具性时要挖掘工具性本来隐含的人文因素,挖掘人文因素时不要忘记语文是靠语言文字传递的。汉语言文字是汉民族的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字上。如射手、歌手、水手、扒手,“手”指有特殊技艺的人,用“手”代替“人”。恩格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双手代替了人,不能用“脚”(除“国脚”)。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项链》)“也”便深含寓意。“大桥两肩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从此有“肩拱”之说,换其它词都不行。再如陈水扁说“海峡两边”(两个中国之意),周恩来、基辛格讨论措辞为“海峡两岸”。“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横”表怒,一庄一谐,既有愤怒,又有调侃;“野渡无人舟自横”,“横”表闲中妙趣,悠闲;“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巴金《灯》),“横”表其憎恶,显出人物对所生活时代的恐怖,从而体悟到灯光的可爱;“突然闯进一个满脸横肉的人”(鲁迅《药》),“横”表其蛮横、邪恶。可见汉语文字具有人文性。如果只是空洞地分析人文主义、人文关怀,有何价值?要回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和统一”上来。
(二)走出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泛化的误区
过去的语文课肢离破碎,因此提出整体感悟,但必须要有载体。如有的语文课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完一篇小说或戏剧,就开始讨论主题、人物性格、社会意义等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语言的含义。如《雷雨》中鲁侍萍和周相园的对话中有一句:“三十年前,那时候还没有洋火呢”,读时要读出少女的甜蜜、回忆。鲁侍萍对周相园的称呼是“老爷”,感情很复杂,有讽刺、有怨恨,没有尊重,而周相园对鲁侍萍几乎就没有称呼,也无法称呼,“四凤的妈”、“鲁贵的妻”……,都不妥。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用整体把握掩饰了对语言的理解。许多语文课空空洞洞、热热闹闹,无实在内容。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语文教师有诸多的困惑:在阅读教学中,是否全部的课文都要“整体感知(把握)”?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教学,是否一概要用诵读(朗读、背诵)?“整体感知(把握)”是否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
“整体感知(把握)”的阅读方式源自我国传统的以“体悟”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直觉”的阅读方式,而传统的阅读方式诵读的对象,主要是指韵文作品和抒发灵性的小品文。毫无疑问,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阅读方式,我们必须珍惜和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