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关系设计理念在尝试错误中产生探究.PDF

探讨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关系设计理念在尝试错误中产生探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討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關係 鄧玉芬 /臺北市國小數學輔導團員 /臺北市大橋國民 小學教師 每每遇到要計算周長與面積的相關問題時,大部分學生有嚴重混淆的現象, 雖然在中年級初學時還看不出端倪,但是在高年級進行學力檢測時則一一浮現, 尤其在計算周長的錯誤率高過面積許多。 以現今坊間所編輯的教材看來,對於周長概念的處理,都僅止於在平面圖形 上討論矩形周長的計算方式,無法讓學生覺察到所謂周長是在矩形周界繞一圈的 長,學生也就不明瞭周長指的應該是一條線段的長度。希望透過探究教學的學習 歷程,澄清學生對於周長的概念,即使學生到高年級以後,不太確定周長的公式 怎麼背,但只要基本概念是清楚的,瞭解周長與邊長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使用最 原始的方式解題。 設計理念 探究教學設計中採用開放的形式來布題,藉由學校環保尖兵照顧花圃的任 務為情境,討論用24 公尺長的繩子圍出一個方形的土地可能會有的情形。讓學 生盡量找到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而非 只有機械式的練習。 在引入階段時期,教師先提出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探究 的動機,並且確認探究任務的方向。由於在教學設計中設定的主探究問題「討 論用 24 公尺長的繩子圍出一個方形的土地,可能會有的情形。」難易度仍顯得 較為複雜,不容易達到溝通的效果,因此,可以將確認任務的問題加以簡化, 調整成「討論用 8 公尺長的繩子圍出一個方形的土地,可能會有的情形。」藉 以達到和學生溝通的目的。 另外,在主探究問題的布題敘述之中,對於繩子的長度所選用的數字是要 選 16 公尺、18 公尺還是24 公尺,也是經過一番考量,如果採用16 公尺和24 公尺長的繩子,是可以在釘板上圍出正方形的,但若採用18 公尺長的繩子,則 可能無法在釘板圍出正方形的情形。因此,為了討論與歸納的完整性,還是決 定選用24 公尺長的繩子來進行布題。 在嘗試錯誤中產生探究 在探究歷程的解題活動中,提供了學生釘板、中國結繩、橡皮筋、方格 紙、彩色筆等的教具以及材料協助解題,就是為了要引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究的 精神,讓他們從做中學的過程裡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在教具與學具的使用上,原本的規劃是使用釘板搭配中國結繩。在教學設 計上原是 希望藉由將中國結繩拉長後成一條直線的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覺察 周長的概念與周長公式之間的關係 。但是在教學現場中,發現使用橡皮筋來操 作其實會更便捷,對概念的呈現也可以產生相同的效果,因此,還是決定將中 國結繩的操作活動換成用橡皮筋搭配釘板來操作。 不過,在實際教學上也發現學生對於圍釘板的操作經驗不足,學生在一開 始的時候,不知道圍釘板時是要數間隔邊線的長,而去數釘子的數量,造成解 題上的錯誤,必須經由討論而加以澄清。 周長難還是面積難 學生到高年級要計算周長與面積的應用問題時,常有嚴重混淆的現象,面 積公式只要將長乘以寬即可,對學生而言容易背誦,大部分的學生仍然可以正 確的解題;而周長的公式卻出現許多奇奇怪怪的解題類型,有的直接寫成面積 公式,有的沒有將結果乘以兩倍,有的只是把題幹上的數字拿來胡亂湊。足見 一般學生在周長的學習上,沒有獲得正確的概念。在實際教學上也發現,學生 對於數格子感覺比較容易,對於要數周界上邊線的長度感覺比較困難,會受到 幾何圖形直觀的影響而發生錯誤。 學生表現 學生一開始進行操作活動,使用橡皮筋在釘板上圍出方形土地時,不知道 在釘板上計算方形的邊長與周長,應該是要數間隔邊線的長度,而不是去數釘 子的數量,顯示學生對於操作釘板圍圖形的經驗不足,必須藉由實例溝通與說 明。 從釘板轉化到方格紙上,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用 24 公尺長的繩子圍出的 方形土地,要找出所有可能會有的情形時,學生對於將某一個長方形旋轉之後 的結果算不算是同一種尚未形成共識,也必須先透過學生的解題結果或是搭配 萬用揭示板投影呈現,進行溝通確認以達成共識。 在探究教學的活動設計中,是基於學生主動探究的歷程,讓學生能發表自 己解題的想法,在同儕的互動中共同學習,但若是由於學生本身溝通與發表的 經驗不足,就比較無法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到了分享討論與歸納結論 階段,當學生無法將周長與邊長關係說清楚,更是需要老師的適時切入進行引 導。 教學省思 探究教學的確是很難拿捏的一門教學技巧,要提供給學生較大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