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论汉语方言的性情态语义地图.doc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23 再论“汉语方言的能性情态语义地图” 摘要:我们以汉语方言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构建出“能性情态语义地图”(范晓蕾2011),这个地图引出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如何从概念的语义结构解释这个语义地图的关联模式;二是语义地图对历时研究有怎样的关照;三是如何看待那些未在汉语中找到证据的语义关联在地图中的地位。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做探讨,是前面研究的补充和继续,主要目的是语义研究中尝试将多功能形式的“外部”归纳和概念结构的“内部”演绎相互补充,看语言的共时比较与历时考察如何相互呼应,对语义地图理论提出新问题和操作上的新方案。 关键词:能性情态 语义地图 语义结构 汉语方言 Further Issues on the Semantic Map for Possibility Modality Abstract: Fan Xiaolei (2011) has established “the semantic map of possibility modality” based on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Chinese dialects with the theoretical tool “semantic map model”. There are several further issues on this map which are necessary to discuss, as below: (1) How does this semantic map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structure? (2) How should the synchronic study and the diachronic study be join hands with each other? (3) There are some semantic connections in the modality’s semantic map in Van der Auwera et al (1998) which haven’t been verified by evidence from Chinese dialects. Then what status do these semantic connections take up in the whole map?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above questions, as a complementary study for the previous one. Keywords: possibility modality, semantic map, semantic structure, Chinese dialects 引言 近十年来逐步成熟起来的语义地图模型理论(Semantic Map Model)为研究语言中多功能词的语义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工具(HaspelmathCroft 2003,张敏2010,吴福祥2011,等等)。我们运用这一理论,依据对汉语方言情态词的考察,构建了基于汉语方言的“能性情态的语义地图”(图1) 本文的图1略微调整了范晓蕾(2011)图3“能性情态语义地图”里功能节点的布局,但节点之间的 本文的图1略微调整了范晓蕾(2011)图3“能性情态语义地图”里功能节点的布局,但节点之间的关联模式没有改变,所以图1与原来的语义地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个调整是为了在图上显示情态义、前情态义(premodal meaning)、后情态义(postmodal meaning)三个概念域的分别:大致来讲,图1左侧的节点是前情态义,右侧的节点是后情态义,中间的各节点是能性情态义(亦用粗体字标明)。有关图中语义功能的详细定义请参见范晓蕾(2011,第3节),这里简介几个主要的情态概念。情态可分为动力(dynamic)情态、义务(deontic)情态和认识(epistemic)情态三种基本类型。 按照Palmer(2001),动力情态和义务情态同属事件情态(event modality)这个上位概念类,而认识情态则属与之对立的命题情态(propositional modality)。三个情态类型的能性概念如下: 动力情态:能性概念有(1)内在能力:指参与者的内在条件(生理、心理等)决定事件的实现的可能性,包括包含了心理能力的技能(“他会开汽车”)、生理能力(“他能搬动这个大箱子”)以及胆量(“他敢爬很高的大树”)等。(2)条件可能(obje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