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我们出发啦 朱家角 朱家角的桥梁 朱家角的建筑 旅程中的精彩一瞬 总结 我们出发啦 朱家角 朱家角古镇位于青浦区淀山湖畔,历史悠久,村落形成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曾在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小桥流水,古意盎然,有“江南明珠”之称。朱家角内36座古桥,古朴典雅,9条长街临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风犹存。尤其是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桥,建于明万历年间,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是朱家角十景之首。 朱家角西北有马氏课植园,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布局稀疏得体,有望月楼、五角亭、逍遥楼、宴会厅、打唱台、书城、书画廊等建筑。还有城隍庙、珠溪园等处胜迹。 放生桥 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僧人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每逢农历初一,放生者云集桥下,所以得名“放生桥”。放生桥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其设计与构造上可见一斑。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而非平桥或单孔石拱桥,自有其意义。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 拱桥 中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是由伸臂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称为曲桥。在古文献中,还用“囷”、“窌”、“窦”、“瓮”等字来表示拱。 拱桥,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单拱的如北京颐和园玉带桥,拱券呈抛物线形,桥身用汉白玉,桥形如垂虹卧波。多孔拱桥适于跨度较大的宽广水面,常见的多为三、五、七孔,著名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长约150米,宽约6.6米,连接南湖岛,丰富了昆明湖的层次,成为万寿山的对景。河北赵州桥的“敞肩拱”是中国首创,在园林中仿此形式的很多,如苏州东园中的一座。 泰安桥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 ??? 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经过一天酷暑,人们轻摇蒲扇,步上桥头,尽情享受晚间清凉。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消暑纳凉图。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律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了。 廊桥 这是古镇唯一的木结构桥,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上盖砖瓦、翘角,故也称廊桥。使行人既可避风雨,又可遮烈日,这样既为民通行方便,又为民歇脚避风雨,故称惠民桥。 ??? 桥造型飘逸潇洒,登桥可欣赏市河二岸一长溜整齐的石驳和粉墙瓦的明清建筑,可看到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的动人江南水乡风情,更可观赏那漕河街面向市河一排长廊,构成一幅特有的水乡风情画。 平安桥 平安桥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旧时这里称平安里,故名平安桥。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手栏杆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自然朴素。??? 平安桥也称戚家桥,相传此桥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所造,就地取材,所造成砖、木、石混合结构,省时、且行军路过建造对材料、工艺都不可能讲究,所以桥石不平,行人过桥时,桥上石板会发出咭咯咭咯之声,但桥现仍坚固耐用,保存完好无损。??? 只因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抗倭功绩,故平安桥亦称戚家桥。 咏风桥 咏风桥横跨江面,连接东、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又名咏丰桥,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咏丰桥。??? 咏风桥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 其他朱家角的桥 朱家角的房屋 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无不展现朱家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风貌。全镇九条老街,依偎着漕港条条支流,构成宛如一把张开的大折扇。那临水而建、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那些迂回曲折、鳞次栉比的旧居店铺,又将朱家角勾勒出多角、多弯、多弄、多巷的独特建筑布局。镇上大多的居民老屋,建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分布在东、西湖街和东、西井街,胜利,东市等九条老街上,户连户,屋靠屋,连绵不断。一些大户人家,前有墙门砖雕,内有天井花圃,中有客厅客堂,装有落地长窗,东西厢房分立两旁,一般有几埭进深,后还有花园菜地,外面风火墙围筑,整个居宅高深莫测,而一般人家则以石库门进出,门面开间较狭,大多设半窗,楼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