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喘 证 概 述 一、定义: 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范围: 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各型肺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矽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噫病等,若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按本病证辨证论治。 病 因 病 机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肺 嗜酒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 上 情志失调 忧思气结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逆 喘证 郁怒伤肝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失 于 久病劳伤 久病肺虚 气失所主 宣 久病脾虚 肾失摄纳 降 肾阳衰弱 水气凌心 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为六淫乘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所致。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心有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本病晚期,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终至喘脱。 从西医角度来看,多因心肺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出现的呼吸困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心肺病史(咳嗽、肺痨、哮病、心悸),每遇外感、情志、劳累诱发。 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有久而重的咳嗽病史; 心源性哮喘,又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慢性的心脏病史,表现为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气憋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 噫病,多有精神刺激而诱发病史,经暗示治疗病情可缓解; 矽肺,患者职业有长期、反复与粉尘接触史。 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喘: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情志所致,发病急骤,病程短,多有表证;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2)虚喘:由久病迁延,劳欲损伤所致,病程多久,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轻时重,无表证;呼吸喘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 2.辨病位: (1)以外邪、痰浊、肝郁气逆导致邪壅肺气,肺气宣降不利,病位在肺。 (2)以久病劳伤 、肺肾摄纳失常、虚实挟杂,病位在肺肾。 3.辨寒热 (1)寒证: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沫,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四肢不温,小便清冷,或恶寒无汗,全身酸楚,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迟。 (2)热证:痰色黄、粘稠或色白而粘,咯吐不利,身热面赤,口渴饮冷,便干尿黄,或颧红唇赤,烦热,或发热,微恶风寒,汗出,舌质红或干红少苔,苔黄腻或黄燥,脉细数或浮数或滑数。 (二)治疗要点: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 (3)虚实夹杂,下虚上实,祛邪扶正并举。 西医: 肺部疾病多采用抗感染、解痉平喘、改善气道通气功能、吸氧; 心源性哮喘可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并用吗啡5-10mg缓慢静推,有镇静、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外周小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静推氨茶碱,有支气管解痉、正性肌力及扩血管利尿作用; 噫病,多采用精神及暗示治疗。 分 证 论 治 实喘 (一)风寒闭肺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2 兼次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恶寒、无汗、头痛、喷嚏,鼻塞;或伴发热、口不渴。 3.舌象:苔薄白而滑。 4.脉象:脉浮紧。 [治疗原则]:宣肺散寒 [代表处方]:麻黄汤 [加减应用]: 1.喘重者加半夏、前胡、苏子、陈皮化痰降气平喘; 2.若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3.表证不重,可去桂枝,即为宣肺平喘之三拗汤,麻黄改为炙麻黄。 4.痰多者,加制南星、白芥子、瓜蒌皮以燥湿化痰。 5.胸胀闷者,加枳壳、桔梗、苏梗宽胸理气。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