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发酵生产的研究现状-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谷氨酸发酵生产的研究现状 【作者】余海燕 【关键词】谷氨酸?发酵?生产?研究?现状 【指导老师】王 庆 【专业】生物科学 【正文】 1?引言 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其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食品、医学?、化妆品等。谷氨酸生产,始于1910年日本的味之素公司用水解法生产谷氨酸。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分离得到谷氨酸棒杆菌,使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成为可能,由于发酵法生产氨基酸具有生产能力大、成本低、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使氨基酸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我国1958年开始研究,1965年在上海天厨味精厂投产。目前我国谷氨酸的年产量已达170万吨,产销量占世界第一位[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该行业诸多工程人员的努力研究下,使我国谷氨酸生产四大收率指标(糖化收率、发酵糖酸转化率和产酸率、提取收率、精制收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质量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谷氨酸生产中仍然存在原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因此,目前对谷氨酸行业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改进生产工艺,处理三废,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 2?谷氨酸菌种选育的研究 菌种是发酵生产成败的内因,是生产控制的基础。只有具备高活力和高产性能的菌株才能确保在发酵生产中获得高的产酸率和糖转化率,得到高的生产效益。而谷氨酸生产菌株具有较大的自然变异能力,通常负变异频率高于正变异频率[3]。结果往往导致菌种的衰老退化,菌株活力减退,产酸水平下降,发酵周期大。并且不同的菌种在不同的生产工艺中的产酸率相差很大。因此,需要不断的选育出高产、纯正、稳产的菌株才能为下一步的生产控制打好基础。 2.1谷氨酸菌种选育的研究现状? 谷氨酸菌种的选育方法分为传统的选育方法和应用基因工程的选育方法两大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选育方法。在应用基因工程选育菌种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4]。传统的选育方法有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诱变育种。 我国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在谷氨酸菌种选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国内谷氨酸菌种的产酸水平和转化率可达14?%、60?%以上[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天津科技大学根据代谢控制发酵理论,以黄色短杆菌TJ1和天津短杆菌TG961为亲株。利用诱变技术和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选育出产酸率高达14.6?%、转化率达62?%的温度敏感型菌株CM1021,可用于谷氨酸强制发酵,现在正在进行生产性推广。 3?谷氨酸生产工艺的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谷氨酸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大进步,主要厂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由于在生产中应用了各种先进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应用双酶法制糖工艺代替原来的酸解法制糖工艺,用液态氨代替尿素作为氮源,低糖流加工艺代替原来的一次投糖或高糖发酵工艺,用纯生物素和部分生物素代替糖蜜和玉米浆,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谷氨酸中和由纯碱改为离子膜碱几个方面。 3.1双酶法制糖工艺的研究? 双酶法制糖工艺,与传统的制糖工艺相比葡萄糖糖收得率有了明显的提高,DE值由90%提高到98%以上,并且杂质少、水解糖液纯度高,色泽减浅,有利于下一步发酵的进行。况且双酶法无须高温、高压、耐酸条件。因此,又节省了蒸汽、用煤量、冷却用水量,也节省了酸与碱、活性炭等辅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发酵用糖的生产成本。经谷氨酸发酵后,细菌(谷氨酸生产菌)利用率高,残糖低(可从0.8?%降到0.2?%左右)因而废水中残糖少,使COD降低从而减轻了污染。 二次连续喷射工艺是双酶法制糖工艺中最为先进的。该工艺是将淀粉颗粒经过两次喷射,两次膨化。颗粒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充分膨胀,外膜破立,增大酶和低物作用的空间,应用带搅拌层流罐液化及分段液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糖液的质量。相对于一次连续喷射双酶法制糖工艺来说二次连续喷射双酶法制糖工艺无论是糖转化率还是纯度都有很大的提高。DE值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以上,OD由原来的83%提高到93%以上[6、7]。 3.2低糖流加工艺的研究 ?低糖流加工艺由于降低了发酵的初糖浓度,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分泌,同时提高氧的传递速度和溶氧水平[8],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一次高糖发酵工艺来说,该工艺大大提高了谷氨酸发酵的产酸率和糖的转化率。 ?对低糖流加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加初糖浓度、流加糖浓度、流加量、流加方式?、流加的时间几个方面。其研究实践表明在低糖流加中初糖浓度低(5?%-8?%)比初糖浓度高(11?%-12?%)好,流加糖浓度高(50?%)比流加糖浓度低(30?%)好,初定容体积占放罐体积50?%-60?%比占70?%-75?%好,连续流加补料比分批流加补料好,第一次流加糖最好在残糖浓度在6?%以下并且最好在中前期的时候流加[9-12]。在流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流加糖的质量与浓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