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
沧州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历史古城,在其悠久的发展中形 成并传承了独特的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笔者以此文化生 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关 照与研究,提出该文化系统该地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共同 孕育与滋养的产物,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们经世 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民族认同” 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而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1沧州区域文化构成与“文化认同”
沧州地域特征与文化建构
沧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因濒临渤海以“沧海”之意而 得名。其称始于北魏魏平二年,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宋代 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清两代属直隶 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 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1]。现今管辖的市、 区、县包括河间、任丘等四市,吴桥、沧州等10县以及3 个市区。
据1995年人口统计可知,全市一共包括42个民族, 其中41个少数民族中的回族共有18691人,几占河北省回 族总人口的40%,因此,该市是全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回 族人口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省辖市之一[2]。
这一现象绝非朝夕之间所能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历史。据目前获得史料记载,沧州是 河北境内蒙古军队占领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南宋嘉定六年 与金贞祐元年,成吉思汗就与其四子托雷率领中军攻破沧 州。到了金哀宗正大四年,沧州全境均为蒙古人所管辖[3]。
据有关地方史志记载,盐山县杨马连村始建于宋代, 由杨氏回族所立,名杨家庄。明燕王扫北后,马氏迁来此地 立庄,且两村相连,两村后合称杨马连。虽然后经战乱该村 的杨姓村民几乎没有了,但是现在依然是回族人民在该村生 活。他们是于清乾隆年间从王石桥迁来的[4]。
此外,在元统治者平定中原之后,他们又征服了中亚、 西亚等众多阿拉伯国家,并将其工匠和大批无辜民众东迁入 元都的所在地——河北,或将他们编入“探马赤军”。立于正 定元至正八年《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载:“回回之遍天下, 而此地犹多,朝夕不废礼,……”[5]。由上述文字与口碑传 述可知,早在宋、金、元时期,曾不断有回族人民流入沧州 地区定居。
沧州回族的大量迁入主要是在明代初年。据《明史?太 祖纪》记载:“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 遗民三万三千户屯田北平”[61。继明初、明中叶有大批回族 迁入沧州之后,明末清初也有不少回族陆续迁入,笔者在此 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认同”与“文化认同”
“认同”是弗洛伊德最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定 义许多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及辞书中都做出了界定。 例如在《社会科学大词典》之中,该术语用以“指群体中的成 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 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7]。
“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影响其形成的 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 等。因此也就有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 多种“认同”形式。其中“文化认同”是“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所以形成和系统化的重要标 识[8]。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主要是以民族为载体 与基本形成单位的[9],由此而表现出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也 就
联盟是文化的民族性。而当民族及其包含的文化进一步拓 展生存领域、放眼其周遭世界的时候,就出现了异文化所包 含诸多元素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吸收,从而不断扩充自身文化 的范围,扩大认同的领域。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实现正是今人所见到的、沧州地区 地域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之所以形成的前提与基 础,是在漫长的以汉族与回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不断接触、交 流、吸收与融合的产物。以下,笔者就具体从历时与共时两 个维度来梳理与分析两种文化之中的武术文化的接触与发 展历史,对该生态系统构建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制进行剖 析。
2沧州武术文化建构的历时性梳理
河北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这里不仅有品类繁
多的武术品种,而且还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武术大家。
明、清时期,沧州曾涌现多位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家。“仅
明、清两代榜上题名的沧籍武科进士、举人就达150余 人”[10]。明万历年间著名拳家曹振朋是六合拳的杰出代表。 清雍正十年年肃宁的回族人哈攀龙以高超的武功勇夺头名 状元。其子哈国兴英勇善战,死后封谥号为“壮武”,事迹被 绘图于紫光阁[11]。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系传播最广、习练者最多 的沧州回族武术门派。据该门弟子讲述,清雍正五年,一自 称名“癞”的异乡人云游至孟村。因该村习武少年吴钟之仁义 厚诚,因此收其为徒并教授拳法。在其离开后的雍正十年, 又命其徒名“癖”者再访吴钟,并授其大枪奥妙和赠送八极秘 诀。之后,吴钟开门收徒,并命名该拳种为“吴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