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简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緒論 1.1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簡介 1.1.1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發展和回顧 半導體染料敏化技術最早可以回溯到19世紀末的攝影顯像術,應用在 photography 上的鹵化銀能隙為2.7~3.2eV ,沒辦法有效的吸收大於460nm波長的 光能。1883 年Vogel藉由染料敏化後的鹵化銀感光乳劑,利用染料分子去捕捉可 見光區的光能,有效地將底片的響應光譜擴大到紅光及紅外光範圍,為染料敏化 1 2 3-5 技術 。1965 年到1968 年,Namba和 Hishiki ,Tributsch和 Gerischer 等人利 用氧化鋅作為吸附染料的半導體。在 1980 年後Brad 等人開始探討半導體薄膜上 -2 -3 面的染料敏化性質,發現 metallophthlocyanines在 TiO 及 WO 上有10 ~10 的 2 3 6 光電轉換效率 。Gleria和 Memming 兩人首次將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es 7,8 和高能隙的 SnO 搭配 ,Clark和 Sutin則選用 TiO 作為吸附染料的半導體材 2 2 9 料 。由於此時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平東電極上,染料對半導體表面的附著較差 (大部分為物理吸附),故半導體僅能吸附一層染料分子,且由於相對表面積較小, 半導體表面單層染料分子無法有效捕獲光能,因此光電轉換效率大約都在0.1% 以下。但是若將染料層變厚( 多層吸附) ,則內層染料分子會阻礙外層染料的電子 轉移過程,反而會增 加系統的電阻,卻無法增加光電流,光電轉換效率始終在 1%以下,這也是20世紀 90 年代以前限制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發展的主因之一。 1991 年瑞士洛桑工科大學的M. Gratzel利用了奈米粒二氧化鈦半導體薄膜電 極有效地提升可吸附的表面積,克服了電極因為吸附表面積小而造成光捕獲效率 差的缺點。以10nm的二氧化鈦奈米粒薄膜為例,其總表面積可增函 2000倍以 1 上。1991 年M. Gratzel 將金屬釕錯合物染料吸附在奈米粒二氧化鈦薄膜上,製成 電池,其光電轉換效率高達 7.1% ,也因此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低廉、 製備簡單,便開始吸引眾多研究者的目光,近年來更被視作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的 代表。 1.1.2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工作原理及組成架構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為三明治的結構,其基本組成結構包含了:(1) 透明導 電氧化物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 / 多孔性TiO2奈米薄膜 (nano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作為工作電極 (2)光敏染料(photosensitizer) (3)電 解質 (electrolyte) (4)鉑對電極(Pt counter electrode) 。 電子在 DSSC各界面的傳遞過程如圖 1.1所示。圖中 ①~⑤為工作機制,⑥~ ⑧為損耗機制。①染料分子以化學鍵的方式吸附於多孔性無機TiO 半導體薄膜, 2 當其吸收光能後,染料上的電子會從基態躍升至激發態;②染料激發態的電子迅 速注入 TiO 之導帶(conduction band, CB) ,而形成染料正離子(S+) ;③TiO 導帶 2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