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十二章:老舍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任教,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研会。1930年回国任教授。抗战后,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初因被迫害辞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他的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老舍小说的总体特征: P183 题材 文化批判 京味 二、文化过渡地带的思索与悲哀 (一)文化转型期对古老中国文化的眷恋与批判 老舍是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与批评者,在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生结构中表现中国小市民的悲喜剧以及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人(市民)的生存境况,这是老舍小说叙事的基础和基本方式。 (二)“城与人”的书写 从文化角度写人的生活,把人置身于文化变迁与意识改变的角度进行观照。写城市与人的依附和矛盾关系。 (三)“老中国儿女”的悲剧 写(北京人)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和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重点对市民性格进行批判。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评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上。 三、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 一个纯朴农民成为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 主题: 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祥子: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是一个具有骆驼般积极性格和坚韧的车夫形象。勤劳、纯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作品重在挖掘祥子悲剧结局的内在社会客观因素: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个人的奋斗的无力。 虎妞:在作品中是欲望的化身(物欲和肉欲),她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中国封建的女性依附心理,又带有现代都市人的狡黠。虎妞的出现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命运悲剧),虎妞的死又加深了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社会悲剧)。(祥子并不爱虎妞,虎妞让祥子更加感受到生活的重负,精神上的矛盾和重压使祥子的生活呈现出更强烈的悲剧性) 艺术特色: 1、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 2、独特的心理描写,采取叙述和白描的手法。 3、语言朴素简洁,采用北京方言的文学化,具有浓烈的京味风。 4、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运用,带有以笑代愤的人道主义色彩。 《骆驼祥子》承继了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 1)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个人解放没有与社会解放的结合,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和个人奋斗不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解放。 2)鲁迅是在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自省、绝望中对国民性进行无情严厉的批判;老舍是在对老中国儿女的温情关怀中,以宽容的态度对之进行的批判。 附:短篇《月牙儿》:写贫穷母女命运的悲剧:命运的轮回和无助,生存的艰难处境,对人性的悲凉与复杂性进行了揭示,作品在自然氛围、人物内心独白、语言的抒情性中现实了鲜明的文学审美性,整个出现出故事性弱,抒情性强的散文化特征。 四、文化中人的悲剧——《四世同堂》 1944年开始创作,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描写了日寇占领时期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以祁家为中心的几十户人家不同的遭遇,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和觉醒,倾诉了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赞美了不可征服的民族魂,也融灌着作者对民族积弱而进行的文化和国民性反思。 祁家四世同堂家庭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但长达8年的国破城陷,使这个封闭的传统家庭发生了分化和解体。 作品人物分析: 祁老者朴实和气而又保守谦卑,是传统大家庭守护者的代表。 祁天佑受尽日寇的搜刮凌辱,沉河自尽,是战乱中的牺牲者。 瑞宣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在沦陷的古都受尽了心灵的煎熬,有强烈的爱国心,但背负着传统家庭长子的责任的重负,只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课件第一章 原始美术.ppt
- 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课件:第五章 指令系统.ppt
- 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课件: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参数估计.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常用统计量及其应用.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配对实验设计与配对资料的假设检验.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体育统计基本概念和原则.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课件 总体均数的假设检验.ppt
-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美术史课件第二章 古埃及和两河美术.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