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 孙中原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2003-4-9 作者简介:孙中原(1938.2-),男,河南省郑州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市 100872)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墨经》辩、名、辞、说、知等逻辑与认知范畴,解释墨家的逻辑学和认知理论。 关键词:《墨经》;辩;名;辞;说;知;逻辑;认知;范畴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哲学”“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中国人是笨拙到”“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的”。[1]事实是《墨经》中就有一个“范畴的王国”。 《墨经》是前4至前3世纪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期间墨家的著作,含《经》上下、《经说》上下和大小《取》6篇。《墨经》作者适应当时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的需要,概括一系列逻辑与认知范畴,提出相关学说。考察《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及其相关学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简析《墨经》辩、名、辞、说、知等若干基本的逻辑与认知范畴及其相关学说。 一、辩 《墨经》“辩”范畴的含义有3: 1.辩别。如《经上》说:“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辩”指辨别,意谓从所听到的言词中把握其意义,需通过心思的辨别作用。这是辩范畴的认知含义。 2.辩论。如《经上》说:“辩,争彼也。”《经说上》说:“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辩”指辩论。《墨经》用逻辑矛盾律揭示“辩”的实质。为解释“辩”,创造性地引入“争彼”概念,用一典型事例分析。如针对同一动物个体,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就是“争彼”。这里用古汉语代词“彼”、“之”作变项,指代任一事物,代之以符号a,其含义不变,“争彼”犹如说“争a”。“之牛”、“之非牛”犹如说“a是牛”、“a不是牛”。“争彼”是争论一对矛盾命题的真假。《墨经》用逻辑常项“俱”(全称量词)、“或”(特称量词)、“不”(否定联结词)和模态词“必”(必然),以及元语言的语义概念“当”(真)、“不当”(假)这些抽象性、普遍性的语词、概念,概括出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公式是“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与西方逻辑的规定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墨经》认为矛盾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的规定,不适用于针对同一动物个体,甲说“这是狗”,乙说“这是犬”的场合。《经下》批评庄子等诡辩家所持的“辩无胜论”,说:“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经说下》引述庄子等诡辩家的论调说:“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这种论调借二难推理简单构成式的形式,代入错误的前提进行诡辩。二难推理简单构成式的形式是,如果P则R;如果Q,则R;P或者Q。所以,R。辩论对方关于“辩无胜论”的诡辩论证是:如果辩论双方论题相同,那么就如针对同一个动物,甲说“这是狗”,乙说“这是犬”,可以同真或同假,这是辩无胜;如果辩论双方论题不同,那么就如针对同一个动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是马”,可以同假,这也是辩无胜;辩论双方论题相同或者不同。所以,辩无胜。这种诡辩论证的实质,是所列选言前提的内容不真实,选言支不穷尽,在列举辩论双方论题的各种关系时,只列举了同一关系和反对关系,回避了矛盾关系。对此《墨经》反驳说:“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墨经》使用了反驳二难推理的“避角法”。按照《墨经》的规定,对方列举同一命题和反对命题,不能构成辩论,辩论是关于同一对象的矛盾命题的争论,只有双方针对同一对象,甲说“a是p”,乙说“a不是p”,对同一主项肯定或否定同一谓项,这种矛盾命题之争才构成辩论。《墨经》使用“当”(真)、“不当”(假)等元语言的语义概念,总结出用元语言表达的逻辑规律:矛盾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认为只有辩方所持论点“当”(真,即符合实际),才能在辩论中取胜,也必然能够取胜。 3.辩学。《小取》把“辩”作为一种学说体系的总名,突显了学说意义上的“辩”范畴,是后世称“墨辩”、“辩学”的源头。《小取》开宗明义论辩学的功用、形式和原理:“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即辩学的功用,是辨明真理和谬误的分野,审查治理和混乱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