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浅议化学中的认知误区
唐 峰
(章丘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山东 济南 250200)
(联系电话Email:tangfeng65@163.com)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教学调研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在化学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存在某些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概念(定义)模糊,多数情况属于个体认知上的偏差,少数情况则属于概念(定义)本身存在“先天不足”;二是对某些特例物质、特殊反应等考虑不周,往往以偏概全。
一、概念(定义)型
1、金属氧化物都是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离开“水溶液”这一前提,谈电解质的强弱没有任何意义。
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难溶于水,如Fe2O3、CuO、Al2O3等;部分能溶于水的氧化物都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如Na2O、CaO等,尽管生成的氢氧化物都可视为是强电解质,但已不是原来的氧化物。所以,不能将金属氧化物归类为强电解质。
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有些物质尽管从形式上完全符合定义的内涵,但实质上并不能简单的归为“氧化物”系列,如Na2O2(H2O2)、KO2、RbO3、OF2等,都不能笼统的称作氧化物,而分别属于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和氟化物。之所以产生这种似是而非模糊认识,与氧化物定义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或者说不够严谨)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在氧化物的定义中附加“且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碳酸、一水合氨(氨水)等都具有挥发性
多数资料(包括教材),对某些物质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在认定上不够严谨,容易产生误导。无论是旧版本还是新版本教材,在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中遇H+、遇OH-都标注为“溶、挥”,这样很不科学——实际上是将挥发性和不稳定性混为一谈,挥发性是物理性质,而不稳定性则是化学变化。挥发性是指溶液中的溶质脱离溶液体系而进入空气中,如浓氢卤酸(HCl、HBr、HI)、氢硫酸(H2S)等,但碳酸、亚硫酸、氨水等则属于不稳定性物质,其中的溶质发生分解分别生成CO2、SO2、NH3而脱离体系,不能称其为挥发性物质。硝酸则兼具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双重性质。
4、同分异构现象只存在于有机物中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但在某些无机物中也同样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只不过较少而已。如顺铂[顺二氯二氨合铂(Ⅱ)]与反铂[反二氯二氨合铂(Ⅱ)]的化学式都是[PtCl2(NH3)2],二者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Pt
Pt
Cl
Cl
NH3
NH3
顺二氯二氨合铂(Ⅱ)
Pt
Cl
Cl
NH3
NH3
反二氯二氨合铂(Ⅱ)
这样的异构现象,在化学上称为顺反异构。关于顺反异构,新课标教材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已有所涉及。
5、有化学键破坏(或形成)、有新原子生成、有能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可从物质变化、化学键和能量变化三个角度认识:
⑴从物质变化角度: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但这里“新物质”生成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整个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会改变(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有新原子生成的变化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属于核裂变或聚变,而非化学变化,如→+e-+。
⑵从化学键角度: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仅有旧键断裂或新键形成都不能认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固体NaCl等离子化合物熔化,NaCl、HCl等溶于水,都存在化学键的破坏,但没有新键形成;NaCl溶液蒸发得到NaCl晶体,有新键的形成,但没有旧键断裂。因此,都属于物理变化。
⑶从能量变化角度:任何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不能说存在能量改变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碘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由碘蒸气凝结为固态碘时则放出能量,这两个过程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再如,水的三态变化过程,都存在着能量的改变,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6、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物质具有两性
在中学阶段,两性物质特指Al2O3和Al(OH)3[ZnO、Zn(OH)2不予考虑]。一般定义为: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当用[Al(OH)4]-表示时,此定义不适用}。有些物质尽管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但不能称作两性物质。如Al是单质,自然不在此列;NH4HCO3、NH4HSO3、NH4HS等,则属于盐类特例——弱碱的弱酸酸式盐,生成物并不是(或不全是)盐和水,因此也不属于两性化合物。
此外,像Cu(OH)2、AgOH与强酸发生的是中和反应,与NH3·H2O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 八年级上册物理(2024年新教材)教材课后习题-练习与应用(原动手动脑学物理).docx VIP
-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JGJT231-2021.pdf VIP
- 动物学全套课件.pptx VIP
- 公务礼仪培训.pptx VIP
- (2025年高考真题)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原卷版).docx VIP
- Audition实例教程(Audition CC 2019)全套PPT课件.pptx VIP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doc VIP
- GA602-2013 干粉灭火器装置.docx VIP
- 初中校园心理剧剧本集合3篇.docx VIP
- 冷库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