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胚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表达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分析-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VIP

麦胚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表达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分析-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英文缩略词 缩略词 PCR 英文全称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中文名 聚合酶链反应 Ag Antigen 抗原 Bp Basepair 碱基对 BSA bovine serum albumin 牛血清白蛋白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去氧核糖核酸 dNTP 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 CSP circumsporozoite protein 环子孢子蛋白 LB luria-bertani medium LB 培养基 ddH2O PAGE double-deionized water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双蒸水 聚丙烯氨酰凝胶电泳 PBS polysphate-buffered saline 硫酸缓冲盐溶液 SD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十二烷基磺酸钠 TAE Tris-acetate-EDTA Tris-乙酸-EDTA HRP horseradish peroxidase 辣根过氧化物酶 HIS Histidine 组氨酸 TEMED N,N,N,N,-trtramethylenediamine 四甲基乙二胺 kBa Kilobasepair 千碱基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l Milliliter 毫升 mol Mole 摩尔,克分子量 OD optical density 光密度 GUS Glucuronidase 葡糖醛酸糖苷酶 WB 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1 年 1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11 年 月 日 日期:2011 年 月 日 PAGE 10 PAGE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前 言 疟疾(Malaria)是经携带有子孢子的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Plasmodium)所引 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 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传播途径为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 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在我国主要流行 的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 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其中恶性疟多致人死亡,是防治的重点。疟疾 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则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 2009 年全球疟疾报告报道,在 2008 年全世界范围内有 2. 43 亿临床病例,其中有 86. 3 万人死于疟疾,全球有 108 个国家处于疟疾流行区域,40% 人口的生命健康处于疟疾的威胁之下 [1] 。非洲儿童每年平均罹患疟疾达到 1. 6~5. 4 次,在非洲儿童期的死亡统计中,大约有 20%的死亡是由疟疾造成的,每分钟就有两名儿 童死于疟疾[2 ]。在我国,由于疟疾防控工作得力,年发病率已经从建国初的 126.41/10 万降至 2000 年的 1.94/10 万[3];除云南和海南两省之外,其它的各省市已经基本消除 了恶性疟疾[4]。但是,进入 2000 年之后,我国的疟疾疫情又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疟 疾的防控形势仍然严峻[5]。 关于疟疾的治疗措施,现在一般是采取药物治疗和截断传染源的方法[1],这两种 方法的结合运用在控制疟疾的流行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治愈了大多数的虐疾患 者,而且也是疟疾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6]。但是随着疟原虫对抗疟药物和蚊媒对杀 虫剂的抗性的产生及扩散,尤其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恶性疟原虫的产生以及不断的扩 散[7 ] , 疟疾的防治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