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PAGE \* MERGEFORMAT2 PAGE \* MERGEFORMAT1 附件11 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iabetes Symmetry Peripheral Neuropathy,DSPN)最具代表性,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1]。无症状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依靠体征筛查,如肌肉无力和萎缩,肢体局部浅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 DPN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的75%。其患病率与病程密切相关,病程2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至少20%患有DPN,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10%-15%有DPN,病程10年以上的可达50%,进而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30%~40%的糖尿病患者无自觉症状。在吸烟、年龄>40岁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患病率更高[2-5]。研究显示,在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DPN的流行率范围从30%~60%不等[6]。对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DPN流行程度研究表明[7],1型糖尿病发病率占7%,2型糖尿病占22%。目前,DPN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佳、血脂紊乱、高血压病、肥胖和吸烟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高血糖、醛糖还原酶-多元醇途径开放、蛋白糖基化异常、氧化应激、脂代谢异常和低血糖发作等多种因素相关[8]。 DPN为西医病名,中医没有统一病名,古今众多医家将其临床特点概括为“麻、凉、胀、痛、痿”,属于中医的“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的范畴[9]。本病多因消渴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机体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DPN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础治疗,主要是饮食和运动方式调整、血糖控制;二是病因治疗,包括修复神经(如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抗氧化应激(如硫辛酸等),改善微循环(如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等),改善代谢紊乱(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等);三是对症治疗(疼痛管理),能改善患者症状,增加神经传导速度,但远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症状也易反复,临床尚缺乏大样本研究,缺乏对DPN疗效的系统评价[10-12]。 目前中医药治疗DPN具有整体调节,综合干预,多靶点/多环节,剂型多样性等特点,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临床使用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DPN主要包括DSPN、近端运动神经病变、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多发神经根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本指导原则重点针对DSPN临床试验设计重要问题给出参考意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完全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DPN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方面均各有差异,研究者应在临床前研究基础上,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并结合所研究中药新药的自身特点与临床定位,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的临床试验方案,以客观评价中药新药治疗DP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试验研究要点 以DPN为适应症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旨在评价所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药物的剂型不局限于口服制剂,其他各种形式的外用制剂(如洗剂、搽剂、贴剂等)均在本指导原则适用范围内。在临床研究前,应充分了解所研究药物的处方组成及其特点、基础研究情况、临床应用经验、中医证候分型等,结合立题依据,明确临床定位,制定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的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各期临床试验之间应进行合理衔接。临床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动态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尽可能在早期淘汰毒副作用大、风险高或无效的药物,以控制药物研发风险。 临床试验设计中还应注意体现所研究药物在同类药物中的优势和疗效特点。开始临床试验前,应设立合理的洗脱期/导入期。 (一)临床定位 中药新药治疗DPN的临床试验需根据立题依据和目的,确定临床定位,制定药物的临床试验计划,用于DPN的中药新药临床定位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定位于针对DPN临床整体症状群的改善。DPN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麻

文档评论(0)

zcbs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