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和《文学》月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VIP

茅盾和《文学》月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I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茅盾与文学月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PAGE PAGE 10 引言 《文学》月刊于 1933 年 7 月 1 日在上海创刊,由生活书店出版发行,主编先后由 郑振铎、傅东华、王统照担任,茅盾作为隐形主编参与了《文学》的实际编务,一直是 《文学》月刊的主要负责人。1937 年 11 月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先后出了 9 卷,共 52 期,成为了 30 年代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型纯文学刊物。“刊物以栏目繁多而见丰富, 以专号特辑不断推出而见气势,以创作和评论的质优而见档次,气势不凡地占据了 30 年代上海文学杂志界显要的位置”,[1 ] “以其内容的充实、见解之敏锐精到、编排之严 谨细致而赢得三十年代中国第一刊的美誉”。[2] 翻开《文学》月刊,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月刊栏目众多,囊括了文学的方方面 面,包括“社谈”、“文学论坛”、“创作”、“诗歌”、“散文”、“论文”、“书报述评”、“国 外通讯”、“补白”、“文学画报”等。各个栏目广种博收,四年期间奉献了大量的精品。 通过“创作”栏目刊发了众多新文学著名作家的作品,培养了众多文学新人,现代文学 史上出现过的作家几乎都曾在《文学》月刊上大显身手。现代文学史上不少著名的作品 就是在《文学》月刊上首先揭载的,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郑振铎的《桂公塘》、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张天翼的《包氏父子》、端木蕻良的《鸶鹭湖的忧郁》等,《文 学》月刊为新兴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文学论坛”栏目刊发过鲁迅、茅 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的理论文章,参予了三十年代大大小小的文学论争,为三十年 代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学》在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曾经出过“翻译专号”、“弱小民族文学专号”,几乎每期刊物上都有翻译和介绍西 方文学的文章出现。《文学》月刊存在的四年里,五四以来的老一代著名作家鲁迅、叶 圣陶、许地山、冰心、王统照等,以及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新作家臧克家、艾芜、张天 翼、沙汀等,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与它有过密切的关系。《文学》月刊记录了三十 年代作家们艰难跋涉的足迹,成为了现代作家们耕耘的园地。作家们在《文学》月刊上 发表的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忠实记录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可以说, 《文学》月刊是我们研究三十年代文学以及作家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文学》月刊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对它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则很少。有关三十年代《文学》月刊的基本情况,有过一些粗略的介绍和评价。如杨联 芬等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中在第十二章《气魄非凡的 〈文学〉》中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作者首先从“杂”中形成文学的和声这个角度来介 绍《文学》,他认为,《文学》以“杂”为特色,一直坚持文艺的特性来选择作品,因此 它所刊登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次谈到了《文学》的反思与批评的品格。杨义 主笔, 张中良、中井政喜合编的《中国新文学图志》中介绍了《文学》月刊的编辑雄才。 刘增人的《王统照论》的附论部分介绍了主编王统照和《文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刘小 清的《红色狂飙》第十三章中在谈到《文学》与鲁迅的一场误会中也粗略介绍了《文学》 的生存情况。郭志刚、李岫主编的《中国三十年代文学发展史》也论及到了大型文学期 刊《文学》。这些都是以文学史的形式把《文学》月刊作为一种曾经的历史存在来粗略 介绍的,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另外,期刊研究者刘增人从茅盾系列期刊的角度对《文 学》月刊略有论述,把《文学》与《小说月报》、《文艺阵地》进行了比较分析来论述茅 盾系列期刊的特点。直到 2007 年陕西师范大学马金玲的一篇硕士论文《〈文学〉月刊研 究》,才开始了对《文学》月刊较为全面的研究。该论文主要从《文学》月刊的发展演 变、著名作家与《文学》月刊、《文学》月刊的本体色彩、《文学》月刊的个性特色、《文 学》月刊的历史地位等五个方面来论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