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 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   一、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   恋爱是指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恋爱虽然是追求爱情的行为,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他的生理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产生。也就是说,恋爱是大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结果。   1、性生理的发育   性重量发育水平决定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水平。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两性生理的发育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体征上的变化,如男性骨骼壮大,喉节突出等;二是指功能上的,两性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男性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女子开始每月规律性排卵,月经来潮。在我国,男性首次遗精大多数在14—16岁,女性月经初潮大多数在13—14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完成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性生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   2、性心理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直接影响性生理成熟的是大脑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性激素。性激素的激活唤醒了性意识的觉醒。   所谓性意识觉醒,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两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两性的态度和行为规范。   在一岁半到四岁的时候,人就能从外部特征分辨周围人的性别,但却认为性别是可逆的,学龄前儿童已懂得男女性别是不可逆的。但在第二性征未发育前,孩子都处于性无知期,虽知道男女有别,但仍旧两小无猜。性心理的发展是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而发展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出现后的1—2年内,朦胧的意识到两性差别,开始有了不安和羞涩的心理,很怕异性注意自己的变化,于是男女彼此疏远,即使是青梅竹马的童年伙伴也较少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在还不由自主地疏远异性长辈。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对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想知道被成人世界掩饰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异性吸引期。对异性产生好感与爱慕,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这时的少男少女开始好表现自己,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以赢得女孩的好感与赞许;女孩开始注意修饰打扮,以引起男孩的注意和喜欢。男女相互接近的渴望使他们乐于参加与异性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喜欢结伴外出郊游、唱歌、跳舞或参加体育活动等等,并对异性表示关心、体贴、乐于帮助异性同学以博得异性的好感。但是,少男少女毕竟还不懂得应当怎样与异性相处,接触和交往多半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3)异性向往期。15—16岁之后的青少年向成人过渡加快,在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生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有的还形成一对一的“专情”行动,萌生恋情。   (4)择偶尝试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严肃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女双方从内心深处都感到异性存在的美好,并渴望用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引起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好感。   大学生追求爱情,渴望恋爱是在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的性心理需要,性生理成熟是性心理发展的基础。然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从动物的性本能中是培养不出人类的爱情的。恋爱的力量只有在人类的非性爱的好感中都能得到。”   3、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入学前,男女虽有对异性的向往,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骚动被压抑着,不敢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异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交往,相互了解,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恋爱的心理行为特征   直觉性:男女之间相互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顺眼和舒服,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时容易出现“期望效应”,即把自己所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所谓“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把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都打上了爱情的印记。但此时,也可能学习、工作时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差错。故应注意控制情绪、放开视野、利用爱情的强大动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隐蔽性:言辞含蓄而富有诗意,行为隐蔽而富有德行,言谈、举止、月光、表情、行为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排他性:表现在对意中人的专一执着、忠贞不渝的心理特点。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