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桑叶的随笔散文欣赏:一片桑叶上的乡愁.docVIP

关于桑叶的随笔散文欣赏:一片桑叶上的乡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桑叶的随笔散文欣赏:一片桑叶上的乡愁 一 味觉是一条通往桑梓的捷径,很神奇。那一天,在南充市嘉陵区,在尚好桑茶艺馆,在一位温文娴静的女茶艺师所调制的一杯春桑茶中,我瞬间就穿越到儿时屋后那片桑园。 提到女茶艺师,还要多说几句。头夜大醉,在老乡女作家卓君安排的第二场酒局中,我与欧阳明、王尚敏、骆驼四人被她端上的一盆子歪嘴郎灌醉,也不知怎么回到江边酒店的。第二天的参观,一路上,头似千斤坠,昏昏欲睡。随着作家队伍来到尚好桑茶艺馆,面容姣好、身着古典茶服的女茶艺师奉上一杯桑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人这么好,想必茶也不坏。当我昏沉的大脑和近似麻木的唇齿舌与一杯碧绿如玉的春桑茶相遇时,我的灵魂和肉体被它刹那间激活。过后,想清楚地描述当时的那种感觉,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我想起一句古语“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我还想起一句古语“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 三杯茶饮后,大脑豁然醒亮,记忆开始复苏,并随着杯中载沉载浮的桑叶,逐渐活泛起来,慢慢返青。 沿着杯中一片桑茶的叶脉,逆嘉陵江而上,便回到儿时的那一片永远青葱的桑园。那时,奶奶还在,父母还在,屋团屋转的鸡狗牛整天都欢着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嘉陵江两岸,桑园星落棋布,是农村家家户户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大人看病,娃儿上学,柴米油盐,人情事故,全靠养蚕支撑。我家老屋的石板墙面上就写着醒目的两排大字“要得富,栽桑树;要用钱,多养蚕。”邻家二狗子的土墙上写着“长喂猪,短喂蚕,三十八天见现钱。”都是用石灰水写的白字,现在都在脑壳里存着哩,就像是昨夜刚发生的事。在印象中,除了养蚕的标语多,就是计划生育的标语多。 标语是给大人看的,我们小孩主要是唱养蚕儿歌。奶奶80岁了,主要任务就是管着我。母亲要去出集体工,挣工分。我无数回就是在奶奶哼的茶歌中睡去的。歌谣叫《上老蚕》,“蚕公公,蚕婆婆,请你去上花花簇。赶晴天,趁热和,做个茧儿像铁壳。你也勤,我也勤,做的茧儿赛金银。你也懒,我也懒,合伙做个双头茧。你也忙,我也忙,各住各的新洞房。孩儿爹,娃儿娘,卖了茧好缝新衣裳。”不瞒你说,我小时候过年缝的新衣裳,全是卖茧子的钱买的。 我家里有一间专门养蚕的蚕房,紧挨着猪圈牛圈,但远比猪圈牛圈干净。屋内屋外都用石灰水消毒,室内要通风,随时保持空气对流。室内有两排用木头做的蚕架,用竹竿贯通两边,上面可以置放簸盖,采桑喂蚕。 父亲忙着做蚕架,母亲忙着采桑叶喂蚕时,我们小伙伴就成天在桑园里游戏。桑叶最茂盛时是夏季,桑果由红变紫。桑果书面语称为桑葚,那是我们儿时的最爱,免费的水果。桑葚变紫时,我们一人摘一片桐叶,卷成一个漏头状。然后,摘满一漏斗桑葚,用力挤压,一股红紫的甜水就顺着桐叶的枝干流进我们的嘴里。那种甜香,是现在的孩子享受不到的,也感受不到的。 不知不觉已到吃中午饭的时间,母亲来桑园采摘嫩桑叶,顺便也把我给揪回去了。边走边责怪我,“你自己看,你这手,你这嘴,像不像拣二炭的!”二炭,就是当时在烧过的炭渣中,去挑尚未烧完的炭。说是说,我却十分高兴,知道母亲采摘桑叶是给我们做一种叫蒸饺的美食。只有在玉米棒子将熟未熟时,才可以做。桑叶的嫩和玉米棒子的嫩重合交叉的时候,才能成就这道美食。把嫩玉米剥下来打成浆,做成玉米面皮,馅则用腊肉、家乡独有的酸水豆腐加姜葱蒜做成,外面用嫩桑叶裹上,上笼蒸。还未熟时,厨房里就散发出桑叶和腊肉混合着的一股清香和浓香,弥漫在整个屋子里。那种想吃的滋味,用“垂涎三尺”来比喻,都难以到位,应该是“垂涎千尺”。这种滋味,无法说,一说就说错了,一说就说远了。 二 对桑的认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桑园里的桑到书本里的桑,则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以后。 我清楚的记得,教我语文的汪家喻老师,朗读《陌上桑》时的神情。当读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汪家喻老师,眼睛突然间炯炯有神,若有光。边读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仿佛也进入罗敷的世界。这一堂课,罗敷虽然也记住了,但老师的形象远比罗敷深刻的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桑在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豳风middot;七月》中“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这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周朝丝绸的生产过程:整枝、采桑、采蘩、备苇、织帛、染织、成衣。 《卫风middot;氓》中写“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以桑喻女人婚前婚后生活。《诗经middot;魏风middot;十亩之间》写桑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田园隐逸诗。到《小雅middot;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已成为故乡的渊源,成为家园的象征,因为那里有祖先栽下的古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