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毒理学安全评价数据推算重金属毒性系数的探讨.docVIP

应用毒理学安全评价数据推算重金属毒性系数的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应用毒理学安全评价数据推算重金属 毒性系数的探讨 林丽钦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州350003)文摘 有毒有害污染物生物毒性系数的确定对环境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各物质毒理学安全评价数据推导和计算了18种重金属毒性系数并与Hakanson应用沉积学原理推导的9种金属毒性系数比较,相关系数r=0.9530,相关性检验达极显著水平F=60.4>Foo-(2,6)=10.9。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及其潜在危害是目前环境科学和医学共同关注的热点,而有毒有害污染物生物毒性系数的确定对环境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在众多环境污染评价中,重金属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重金属的评价,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综合评价方法|1{1。瑞典著名地球化学家Hakanson¨1(1980)提出了以水体沉积物背景为基础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0109ical Risk Index)(RI)并根据地球元素“丰度”原则与“释放效应”原理从沉积学角度给出了7种重金属的相对生物毒性系数。我国著名学者陈静生¨1曾就此方法进行了介绍。徐争启晦1等根据Hakanson的计算原则,计算增加了5种重金属的毒性系数。 由于沉积学毒性系数推算需要大量的地球化学基础数据,许多污染物毒性系数的推算受到了限制。本文应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1jyH0)嵋1和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重金属毒理学安全评价数据,探讨推导重金属和各有机污染物的相对毒性系数并应用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中的可行性。 本文共推算了18种重金属的相对生物毒性系数并与Hakanson沉积学推导12种重金属毒性系数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为r=O.9530,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F=60.4>Foo,(2,6)=10.9。同法本文也计算了包括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多环芳烃(PAHs)和酞酸酯(PAE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内的106种有机污染物的相对生物毒性系数,供参考。1.对象与方法1.1 Hakanson“沉积学”金属毒性系数计算方法简介 Hakanson(1980)提出的潜在生态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考虑了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浓度和背景地域性,因具有简便、快速且较为准?返奶氐悖悄壳敖衔S玫钠兰壑亟鹗粑廴境潭鹊姆椒ㄖ弧V亟鹗舻纳锒拘韵煊ο凳娜范ㄊ歉梅ǖ闹氐恪F浼扑愎轿海遥桑焦纾礁幔唬ā痢?式中:RI为潜在生态危害指数;0为单一元素的污染系数G‘=口/Cr‘,cD‘为土壤污染物质量分数的实测浓度,G‘为土壤污染物质量分数的参比值(背景值); E,’为单一元素的危害系数,Erl=T,‘×crl;Trl为各污染物生物毒性响应系数(以重金属的毒性系数参考值代替),反映重金属的毒性强度及水体对重金属的敏感程度。 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应用中,按照Hakanson的观点,金属毒性系数应包含两方面的 57 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信息: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和金属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应从“丰度原则”和“释放效应”角度来讨论此问题。并认为:某一金属元素的潜在生物毒性与其丰度成反比。即元素在环境物质中的丰度数越大,毒性愈大;沉积物中元素的释放系数越大,毒性越大。两者相乘得校正丰度数,并Hj此数值米表示沉积物的毒性系数值。 Hakanson应用各元素的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和在水体中释放度计算了Hg、Cd、As、Pb、Cu、cr、Zn等7种元素的毒性系数。为规正化和方便起见,在实际应用中,Hakanson对校正丰度数(毒性系数)作如下处理:因为锌的校正丰度数值为7个元素中最小,所以将各元素的校正丰度数均除以锌的校正丰度数值,得:Zn=1.O,Cr=3.51,Cu=11.23,Pb=14.95,Ni=20.1,Co=38.3,As=59.2,Cd=849,Hg=6299。其次,将上述各值开平方,得:Zn=l-O,Cr=1.87,Cu=3.35,Pb=3.87,Ni=4.48,Co:6.2,As=7.7,Cd=29l,Hg=79.4。最后,将上述各值规正化,得:Zn=l,cr=2,Cu=5,Pb=5,As=10,Cd=30,Hg=80。比较上述数值可知,汞的毒性系数最高,镉其次,砷再次。但Hakanson认为,与镉相比,汞的毒性系数偏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其值减半,改为40。由此得到7种重金属毒性系数参考值:Hg(40)>Cd(30)>As(10)>Pb=Cu(5)>Cr(2)>Zn(1)。另外,Hakanson认为,一些重金属元素如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