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三法祛湿除湿中药食疗针灸.ppt
八正散 《和剂局方》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一、功用: 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二、方解: 瞿麦、bian蓄 清热通淋 滑石、甘草导热从 车前子、木通 清热利水 小便出,止茎中痛 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使热不移于膀胱、小肠 以上药为散剂,服6克,以灯芯草水煎液冲服,达到清 心利尿,引热下行作用。 第二法 食疗除湿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赤小豆薏仁茶 赤小豆薏仁茶 自古以来,赤小豆、薏仁就是去湿气的良方,自然效果也是极好的,不过赤小豆和薏仁都是比较硬的食物,自己煮很费时间,而用赤小豆、薏仁、芡实、马齿苋、槐米、淡竹叶、绿茶等材料一起制成的赤小豆薏仁茶包,加入了芡实,不仅容易冲泡,在祛湿的同时,还能健脾,男女都很适合喝。 白术陈皮猪肚汤 白术陈皮猪肚汤 适应症: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猪肚甘,温,功效补虚损,健脾胃。故此汤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功效:健脾燥湿开胃。 材料:陈皮10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 1、先将猪肚洗净飞水。 2、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 3、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芡实煲老鸭 芡实煲老鸭 适应症: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健脾祛湿,益肾固精的功效;老鸭性温味甘,入脾、胃、肺、肾经,功能滋阴补血。故此汤适合阴虚夹湿者见咽干、虚热、心烦伴便烂、舌苔白腻者服用。 功效:滋阴,健脾祛湿。 材料:芡实100克,老鸭一只。 做法:老鸭宰净,芡实放鸭腹内加水2500ml,武火煲滚后,文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有奖问答 之前讲到两种用于祛湿的方剂分别是哪两种? 藿香正气散 八正散 第三法 理疗除湿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晋葛洪 《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清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 针灸 湿气进入人体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针灸 关元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针灸 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 祛湿疗效显著。 针灸 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针灸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灸疗时间 每天一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艾灸一周后休息一天。 有奖问答 回答出一种用于祛湿的食物 赤小豆薏仁茶 白术陈皮猪肚汤 芡实煲老鸭 感谢!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中医三法除湿 六班:中药 七班:食疗 八班:理疗 汇报人:彭宇盟 “湿”的含义 氵—显 水明显---阴邪 水多了、水不能正常运化了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风、寒、暑、湿、燥、火”为中医所说的六邪,其中,湿气最为甚。俗话有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的含义 外湿 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 内湿 中医认为人体内水液代谢主要是靠脾脏进行,脾脏出问题,体内水液就不能正常运输,而水液长期滞留的部位就会出现病症。内湿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导致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现今紧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