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呼吸道感染的细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呼吸道感染的细菌.ppt

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 G—短小杆菌,多形性,有鞭毛、菌毛及微荚膜,无芽胞 专性厌氧,2.5-5%CO2生长良好 营养要求较高,需特殊培养基(BCYE) 生长缓慢,3-5天可见针尖大小灰白色S型菌落(有花纹、酸臭味,紫外线下黄色自发荧光) 常存在于人工管道的水源中(空调冷却管,淋浴头,呼吸机等),故可以气溶胶传播 引起军团病,经呼吸道传播(夏、秋季) 三种临床类型 流感样型(旁地亚克热):轻症、发热、寒战、上感症状、无肺炎 肺炎型(军团病):重症、高热、咳嗽、肺炎、多器官衰竭死亡 肺外感染型(继发感染):多脏器感染症状 细胞免疫为主(胞内产生菌),无疫苗 治疗首选红霉素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麻风分枝杆菌 一、 生物学特点 其大小、形态、染色均与结核杆菌类似,但菌体略粗,多存在于细胞内——麻风细胞(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呈泡沫状 目前体外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动物模型:犰狳 ,对该菌高度易感,接种后引起瘤型麻风,人对该菌抵抗力强,接触者仅少数发病 二、致病性 人类为唯一宿主和唯一传染源,致病因素不清 传染源:病人(瘤型麻风病人通过皮肤黏膜及外分泌液向外排菌)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传播多见) 潜伏期:6月-5年,长者20年 特点: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病变可分为四型: 瘤型麻风:(恶性麻风) 侵犯部位:皮肤黏膜、神经及内脏 病变中大量麻风细胞 传染性强 分泌物中大量麻风杆菌——开放性麻风 细胞免疫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免疫状态 体液免疫正常(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病变:肉芽肿,麻风结节 临床表现:“狮面容”,病情严重,逐渐恶化。 结核样型麻风(良性麻风) 60-70% 侵犯部位:皮肤、周围神经 传染性小——病变处少见麻风细胞及麻风杆菌——闭锁性麻风 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接近正常(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病变: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皮肤——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疹 由于细胞浸润变粗、变硬——可触及 外周神经 感觉功能障碍 界线类:兼具两者的特点 未定类:前期病变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麻风杆菌侵犯神经系统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涂片,结合病史可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联合用药治疗 非结核分枝杆菌 除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对酸、碱敏感,对常用抗结核药耐受 多存在于环境中 条件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下降),主要引起肺部结核样病变,皮肤溃疡,淋巴结炎等。 白喉棒状杆菌 属棒状杆菌属,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 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菌体粗细不匀,着色不均,排列不规则(字母或栅栏状),有明显的异染颗粒——鉴定意义。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吕氏血清培养基上——细小、灰白色S型小菌落(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平板——黑色菌落——鉴别选择(吸收并还原碲) 分型: 根据菌落形态,对亚碲酸钾还原能力,生化反应 三型、重型、轻型、中间型(与病情轻重无关),我国轻型多见 变异 抵抗力较弱 无毒株 β-棒状杆菌噬菌体 溶原菌(有毒株) (前噬菌基因编码外毒素)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白喉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A肽链——毒性功能 结构 B肽链——与受体结合(心脏、神经、肾上腺等)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毒性机制:蛋白质合成中必需的延伸因子→灭活→抑制肽链延长→蛋白合成受阻→组织变性坏死 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和能量产生 K抗原:抗吞噬,有利定植 所致疾病——白喉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 易感人群:6月-5岁 潜伏期:2-7天 致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在呼吸道局部繁殖 产生白喉毒素 局部 炎症反应 坏死性组织 渗出的纤维素 白细胞 大量细菌 灰白色假膜 咽部 喉头水肿 气管 假膜脱落 呼吸阻塞 可窒息死亡 入血 毒血症 与易感组织受体结合 心肌炎 周围神经炎 肾上腺出血 也可死亡 凝固 免疫性 ——体液免疫(毒素抗毒素中和作用) 白喉病后,隐性感染,接种类毒素均可获得 用 锡克试验(Sohick’s)测定有无免疫力 一侧前臂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