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和学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docxVIP

刘乃和学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刘乃和在书房 刘乃和与陈垣先生 刘乃和、柴德庚与陈垣先生 图片来源:上左图来自《刘乃和教授纪念集》封底;上右图来自《励耘承学录》扉页; 下图来自《青峰学记——柴德庚教授纪念文集》扉页。 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乃和学术研究 刘乃和学术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3 PAGE 2 PAGE 2 绪 论 刘乃和先生(1918 年 4 月 16 日—1998 年 5 月 16 日)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 家、文献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1955 年开始任陈垣先生的专职秘 书,直到 1971 年先生去世。1985 年起任陈垣研究室主任,1989 至 1998 年间担任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有《励耘承学录》和《历史文献研究论丛》1,发表 论文百余篇,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 人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世界五千妇女名人录》,这不仅为中国学者赢得了 声誉,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刘乃和先生的学 术进行系统总结,既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机缘巧合,更是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的 必然要求。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选择刘乃和先生的学术作为研究对象,起初是被先生《生辰自咏》诗中的八 个“独”——“独茗独坐,独起独卧,独行独止,独忧独乐”2——所深深吸引、 打动,揪着一颗心,怀着一连串的疑问,迫切地追索下去,在仔细地搜集、解读、 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中,最终为刘先生的学问、为人、精神所折服。作为女界精英, 她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景仰的。哲人其萎,思之心痛,薪尽火传,念之欣慰。 若上天给刘先生一个“不封顶”的年龄,她必定会有更大的成就奉献于世人。然 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刘先生的学术做过系统总结和研究。我乐意去做这件事, 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篇学位论文,也是同为女性的一种惺惺相惜吧,穿越差不多 四分之三个世纪,有着对先生当年风华的感慨,作为后学唯有奋力追赶,以期卓 越。我将以吾文吾心祭刘老,传其衣钵,扬其精神。 在学问家凸显的当今学界,我们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学术,其理论意义和现实 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当然是为了进一步总结刘先生的学术成就,弘扬刘先 生的学术精神。先生承学于励耘书屋,取法高且陈义更高,不仅对陈垣研究做出 了自己特殊的贡献,而且在古代史等领域对陈垣学术有所继承,在妇女史研究等 领域对其有所开拓。不能不提的是刘先生在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中不可磨灭 的功劳,及其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发展壮大所做的不懈努力,这对于历史文 1 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历史文献研究论丛》,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 这是刘乃和先生《生辰自咏》诗的前两句,转引自王炜民:《学者的楷模 师德的典范——纪念刘乃和先生》, 载《文史知识》2008 年第 3 期。 献学专业建设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我们专业内人士必须铭记的。此外, 先生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如贵州文化 、太湖文化、中原文化)的研究非常重 视,身为民族院校的学生,我对于这一点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先生还精于诗、工 于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而现在兼具这两样才华的人已不多见, 我身边的同学有会吟诗的却没有会做诗的,会书法的更少。我自认为,学习文史 的同学,不会做诗可以原谅,不会书法就需要补救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不 断传承的,这不单是一部分精英知识分子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 化使命。弘扬刘先生的诗和书法,就是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刘先生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们学习 的楷模。一句“为师忧道不忧贫”3,道出了刘乃和先生的心声。援师在教育事业 上的兢兢业业深深影响到了先生,先生在教书育人方面同样严谨求实,承学之士, 莫不敬仰有加。“无儿无女无财产,有识有恒有才华”4,刘先生牺牲了自己的天伦 之乐,伴之以惊人的勤奋精神,一颗心扑在教学工作上,这种甘为红烛的奉献精 神是不容易达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着手准备本论文的写作时,正值“纪念张舜徽百年诞辰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 32 届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 重举行之际,这着实让我备感兴奋。忽然想到,张舜徽先生与李国祥先生、陈垣 先生与刘乃和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应该说,李国祥先生、刘 乃和先生同样都是作为继承和弘扬大师学术事业的重要过渡性人物。对于他们的 研究,实际上也是对于历史文献学学术传承谱系与发展动因的深入探索。 2011 年 6 月 22 日,借着与会期间难得的时机,我有幸拜会了刘乃和先生的弟 子、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zhongda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