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0
o
0
窒堡
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O吴迪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中国古代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中,苏轼有着丰富的漫游经历,又满腹诗书,才华横溢,所以他的
山水诗创作在山水诗创作史上应是相当浓重的一笔.本文从苏轼的山水诗入手分析苏轼与山水的关系,由逃避
山水到迎合山水,再到通过山水来关注自我,感悟禅理,进而粗略分析苏轼对山水诗创作的独特贡献以及其山
水诗走向没落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山水诗;审美关系
北宋大诗人苏轼丰富的漫游经历在《宋史?苏轼传》中有较
详细的记载,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苏轼的一生几乎都处在
漫游时期,从风华正茂一直到风烛残年,从眉州出发游过汴京,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
州,琼州,永州以及沿途的许多地方,而且如杭州等地还不止去
过一次.如此长的漫游时间,如此广大的漫游地域以及如此丰
富的游览经历(既有初游又有重游)在中国古代的漫游史上恐
怕也无出其右者,加之苏轼的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可以想见研
究他在漫游期间的山水诗创作可以给古代山水诗的研究带来
多么大的收获.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上,在苏轼的前面已伫立了许多山水
诗人,谢灵运是一位饱览风景的谈玄游客,陶渊明是一位躬耕
自织的隐逸高士,王维是一位模山范水的丹青圣手,那么面对
这些,苏轼在自己的宦游生涯中该怎样定义自己与山水的关系
呢?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宋诗时说,宋诗以议论为诗,自然
苏轼的山水诗也蹈循了这样的诗歌创作风气,虽然人皆以为
病,但是我们正可以藉此议论窥见苏轼本人定义的自己与山
水之问的关系.
仔细阅读过苏轼的山水诗后我发现,在整个宦游过程中,
即他的一生中,苏轼与山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
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
,逃避山水的时期
在初次出蜀的兴奋和踌躇满志的心态驱使下,苏轼创作了
一
些山水诗,从中选择几首试做分析.《初发嘉州》:朝发鼓阗
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
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
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这是苏轼出蜀后作的第一首山水诗,
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个远离故乡,追寻前程的旅人,还未着意描
写自己与山水的关系.(本文所有苏诗均出自《苏轼诗集》,中华
书局,1982年点校本)《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江寒晴不知,远见
山上日.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行
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蛮荒谁後爱,辕秀安可适.岂无避世士,
高隐炼精魄.谁能从之游,路有豺虎迹.在这首诗中,作者除了
继续在景物的白描上下功夫外,已经开始表露自己与景物的关
系.他说:蛮荒谁後爱,辕秀安可适.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从之游,路有豺虎迹.这几句诗说明作者并不喜欢这样的
蛮荒之地,亦不打算在这种有高人隐逸的地方跟着高人一起
炼精魄,而且路有豺虎迹更表达了对这种归隐山林生活的
恐惧感.《江上看山》: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
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
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初言及作者与
景物之间的沟通.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的景色
与蛮荒谁镘爱路有豺虎迹的景色在引起作者的反感和恐
惧上有多大的区别呢?而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有明
显的改变,再不是谁能从之游,路有豺虎迹了,而是舟中举
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是主观上想要与之交流而不可的
遗憾之情.但这种沟通仍不是在作者与自然山水之间进行的,
而是在作者与山中之人之间进行的.这说明作者与自然山水之
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疏离感.再如《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
盐玉鹤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中
的:世间苦乐知有几,今我幸免沾肤肌,敲冰煮鹿最可乐,我
虽不饮强倒卮.楚人自古好弋猎,谁能往者我欲随,作者在江
上看雪,他感兴趣的或者说喜欢的却不是雪景而是人们的娱乐
活动——敲冰煮鹿和弋猎,甚至说今我幸免沾肤肌,对
自然景物抱有如此的感情与我们所熟知的苏轼实在大相径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苏轼向往的是人的世
界,与山水的关系并不亲密,完全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来看待
山水,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对其进行描摹,即使是初到某个地方,
那里的山水也并未使其异常兴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说
这一时期苏轼有明确的写作山水诗的意识的话,那么他的山水
诗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尽量准确而新奇地描摹景物.
[作者简介]吴迪,辽宁沈阳人,现就读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堕堂
二,迎合山水时期
在赴杭州的路上及在杭州期问,苏轼创作了一系列山水
诗,在这些山水诗中,苏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