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风险评估控制程序.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SA8000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0 目的: 为了对公司各项操作的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操作者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对危害进行控制,特制定此程序。 2.0 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操作危害的辨识、评估及控制。 3.0定义 3.1个人防护用品(PPE) 本程序中提及的个人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受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设备。一般包括工作服、手套、套鞋、安全帽、口罩、耳塞和防护镜等及其他特殊岗位专用个人防护用品。 4.0 职责: 4.1行政管理部负责组织危害辨识、评估、控制策划的工作。 4.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害辨识、评估及控制策划的工作。 4.3物资采购部负责个人防护用品的购买及发放。 5.0 程序: 5.1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 5.1.1以公司的全体部门和活动为对象,每年初在设定目标、指标前进行; 5.1.2对公司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 5.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下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害因素的评价。 5.2危害识别 5.2.1危害因素识别顺序为: a) 建筑物 b) 生产工艺过程 c) 生产设备、装置 d)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等) e) 各项制度(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f) 生活设施和应急 g) 外出工作人员和外来工作人员 5.2.2行政管理部对各生产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培训后向发放《部门危险源调查表》,各部门相关人员在对本部门作业环境进行调查,识别出本部门的存在危害。调查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a)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 b)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害设备、设施及工程; c) 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d) 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e) 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损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f) 曾经发生或行业内经常发生事故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g) 自己认为单独进行评估需要时的活动和情况; 5.3危害评价 各部门识别出本部门的存在危害后,进一步识别出危害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频繁程度(E)及严重性(C),根据LEC评价法填写《危险源评价表》,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5.3.1 LEC风险评价法 作业环境潜在危害评价方法: D=LEC 其中,D=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事故的后果。 5.3.2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评价如表: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评价事故可能性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a) 参与人数; b) 事故持续时间和频率; c) 供应(如电,水)中断; d) 设备和机械部件以及安全装置失灵或失控; e) 恶劣气候; f) 个体防护用品所能提供的保护及其使用率; g) 人的不安全行为(不经意的错误或故意违反操作程序)。 5.3.3人员暴露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频繁程度划分见表: 分数值 人员暴露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5.3.4事故后果严重性(C) 事故后果严重性划分如表: 分数值 事故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员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职业癌;急性不治之症;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致残;中毒;复合伤害;导致永久性轻微功能丧失的疾病 3 轻伤:轻微割伤和擦伤;粉尘对眼睛的刺激;烦躁和刺激(如头疼);导致暂时性不适的疾病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5.3.5危害评级 根据危害的可能性、人员暴露频繁程度及严重性将风险因素分为5级,分级的原则如表: 风险值(D) 风险程度 风险级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A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B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C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D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E 5.4危害控制 5.4.1分级控制 a) E级:毋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b) D级:是指风险减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检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c) C级: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章制度范围内进行规定进行预防和控制。 d)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