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Gelora45.PDF

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Gelora45.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2019-04-30 08:53:12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ZhangWenMu/2019_04_30_499785_s.shtml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文木】 我在 2010 年年底出版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的自序中,曾说我写前 两卷即上、中两卷是在为中国未来经营和治理世界提前做的 “资治通鉴”准备。这里我想就《资 治通鉴》再多说两句,因为它关乎学风,而学风则关乎国运。 《资治通鉴》出现于北宋(公元960〜1127)不是偶然的。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研究表明 “西欧收入在公元 1000 年左右处于最低点。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 1 世纪时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麦迪森同时 也认为 “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 这就是说,中国宋朝经济已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同时也处于世界历史政治转换即工 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新起点。司马光(公元 1019〜1086)和他的《资治通鉴》就诞生在这 个世界文明新旧转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节点上。 遗憾的是,在这个节点上,代表新文明方向的并不是司马光,而是比他晚出生 128 年的意 大利学者但丁。恩格斯评价说: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 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 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是站在历史大转折的节点上,但丁在开辟着世界的未来,司马光则在挽 回已逝的过去。 尽管如此,司马光还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黑格尔的作用相似, 黑格尔用维护德皇国家体制的保守形式,在形而上学笼罩的欧洲意识形态中,为即将来临的无 产阶级革命时代保存了辩证法的思想火种,它最终催生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他们的学说为 世界文明迎来了社会主义前途。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本意在于 “补天”,但其中那字字 血、声声泪的内容体现出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则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司马迁《资治通鉴》手稿(图片来源:网络) 1 国家多崛起于贫寒,衰败于恬嬉。宋朝世风侈靡,国富而兵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 主要是它那脱离实际的浮华学风。 宋代哲学成就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离实际却是渐行渐远,唯心主义 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北宋(960〜1127)末期周敦颐(1017~1073)及其学生程颢(1032〜 1085)、程颐(1033〜1107)将 “太极”之说推高至普世 “天理”,认为理先于事,天下只有 一理。这时的 “理”,类似今天一些人讲的所谓高于具体国情的 “普世价值”。这导致宋代政 学两界空论风盛:为事者 “不事其本,而先举其末”,为政者则 “好同而恶异,疾成而喜败”。 人取仕途功名的路径与实际经验严重脱节,这使国家许多官员的政治见识多流于 “纸上空 谈耳”。苏辙(1039〜1112)曾向皇帝痛陈: “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 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 也。为士者日多,然而天下益以不治。举今世所谓居家不事生产,仰不养父母,俯不恤妻子, 浮游四方,侵扰州县,造作诽谤者,农工商贾不与也。祖宗之世,士之多少,其比于今不能一 二也。然其削平僭乱,创制立法,功业卓然,见于后世,今世之士,不敢望其万一也。” 这种现实与盛唐时那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情势形成鲜明反差,而与目前中国大 学生蜂拥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情势及其后果却十分相似。 人的思想及其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学风也就随之堕落,接踵而至的就是国家的衰落。与苏 辙同代的司马光也感受到空谈普世价值(即所谓 “天理”)给国家带来的危险。他虽身系朝政, 却仍无力回天,无奈只有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寄托于笔下。在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