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VIP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无机盐的吸收   一般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吸收快,而多价碱性盐类吸收很慢。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则不能吸收。 1.钠和水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 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是被动的。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仅为一般饮食中含铁量的1/10。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缺铁的患者,铁的吸收量可比正常人多1~4倍。 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阻止铁的吸收。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部分Fe2+从细胞底侧膜以主动转运方式转移至血液;部分Fe2+与胞内的铁蛋白结合成为胞内贮存铁,以防止铁的过量吸收。 胃酸、Vit C Fe2+ → 吸收 食物中的Fe3+ 3.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各部位都有吸收钙的能力,尤其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才能被吸收,离子状态的钙最易被吸收。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①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pH=3时,钙呈离子状态)促进钙的吸收; 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钙则不能被吸收; 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钙通过刷状缘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基底膜钙泵、Na+/Ca2+交换机制进入血液。  (三)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糖、半乳糖、果糖)。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吸收机制:是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淀粉酶 双糖酶 管腔侧: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钠依赖载体与Na+结合,结合后的载体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最大,于是载体便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管底侧:Na+再由钠泵泵出,葡萄糖则易化扩散进入血液。 单糖(葡萄 麦芽糖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的吸收: 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 继发性主动转运 (四)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似,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目前已证明有分别转运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和亚氨基酸的转运系统。 新生儿还可通过胞吞作用吸收多肽和蛋白质,故可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动免疫。 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 氨基酸转运系统 Na+ 蛋白酶 氨基肽酶 (五)脂肪的吸收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 径为主。 甘油 载脂 胞吐 (中、短链脂肪酸) 血 管 淋巴管 (五)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而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它们溶于脂肪,先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通过小肠粘膜表面的静水层,然后与胆盐分离,溶于细胞膜进入淋巴或血液。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机体与膳食两个方面。 (1)机体因素: (2)膳食因素: 首先是膳食中钙的摄入量,摄入量高,吸收量相应也高,但吸收量与摄入量并不成正比,摄入量增加时,吸收率相对降低。 其次,膳食中维生素D 的存在与量的多少,对钙的吸收有明显影响。乳糖与钙形成可溶性低分子物质,以及在糖被肠道菌分解发酵产酸时,肠道pH 降低,均有利于钙吸收。 适量的蛋白质和一些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可与钙结合成可溶性络合物,而有利于钙吸收,但当蛋白质超过推荐摄人量时,则未见进一步的有利影响。 高脂膳食可延长钙与肠粘膜接触的时间,可使钙吸收有所增加,但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则影响钙吸收。 低磷膳食可提高钙的吸收率,而食物中碱性磷酸盐可与钙形成不溶解的钙盐而影响钙吸收。 谷类中的植酸会在肠道中形成植酸钙而影响吸收。 某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中的草酸与钙形成草酸钙亦可影响吸收。 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与钙螯合而干扰钙吸收。 另报告一些药物如青霉素和新霉素能

文档评论(0)

bsy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