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研究-上051103亲历六十年数学教育发展的几点反思完成版.docVIP

中学数学研究-上051103亲历六十年数学教育发展的几点反思完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资料编号 FORMTEXT 808 FORMTEXT 六十年 FORMTEXT FORMTEXT 陈振宣发表在 FORMTEXT 上051103上属于 FORMTEXT 教法、 FORMTEXT 理论、 FORMTEXT 课程 题为《 FORMTEXT 亲历六十年数学教育发展的几点反思》 流光一瞬,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走上讲台忽忽六十春秋,有幸亲历了数学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一直在追求数学教育的理想境界,使莘莘学子,学得愉快,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开发脑潜能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我上下求索,即使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日日夜夜也未中断,对数学教育情有独钟,写下反思,请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历史的回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数学教育主要向英美学习,多数教材系风行几十年的教科书,代数有:Fine的、HallKnight的,还有Chrystal的《TextBookofAlgebra》;三角有:Granville的、Loney与HallKnight的;解析几何有:SmithGale的《ElementsofAnalyticGeometry》和Loney的《CoordinateGeometry》.这些书多以解题方法优美独特见长,陈省身大师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归国,还推荐重译HallKnight的《HigherAlgebra》,可见其影响深远. 当时教育的大环境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1946年我在一所大型中学担任高三理甲班班主任与解析几何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多取胜”,集上述英美教材众家之长,灌给学生,学生用功,做作业到深夜.1947年毕业28人中26人考取清华、交大、浙大、北洋、厦门等国立大学,1人进私立大学,1人半年后考入兵工学院.48届毕业班,成绩仍十分优异,多数进入国立大学,有1人考取清华、交大等五所大学,1人考取海军学院与一国立大学,但因患肺病而失去深造机会,使我初步认识到“题海”的危害. 五十年代向苏联学习,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对教师提高数学修养大有益处,我从中获益匪浅.当时我所在学校是小型学校,但仍然有不少优秀学生,在竞赛与升学中都有出色的成绩,教学相长,获益良多. 1958年迎来教改第一次浪潮,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导向,平面几何中被认为“无用”的概念、定理大量删除,从当时删节本可见一斑.为此我曾去过许多大型工厂作调查,收集不少应用素材,然而涉及专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一改革以失败告终. 受“新数”运动影响,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数学代表大会,华罗庚、关肇直来了,许多数学家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也有少数上海的中学教师列席.大会的日号有“函数为纲”、“打倒欧家店朱凤豪、赵宪初前辈对平几的改革提了不同意见,被斥为保守思想,北师大、华东师大分别编写了教材,不少大学的内容下放到中学.这一改革步子很大,因脱离教学实际,被1963年人教社的教材所代替,这一反复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到了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教材体系遭到彻底破坏,教学质量大滑坡,1963年颇受欢迎的那套教材,遭到全盘否定. 文革后拨乱反正,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数学教材改革会议,我有幸参加新大纲制定的讨论,按“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向量、矩阵和行列式、概率、微积分初步都列入新大纲,人教社编出征求意见稿,受到肯定.后由于长官意志干预,又退回到原来的水平,至九十年代末人教社的按新教学大纲编写的新教材在二省一市试验,2000年开始逐步推广,一晃二十年,多么沉痛的教训! 八十年代开始,数学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尤其是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上议事日程,波利亚的三部经典《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1]的引入,徐利治先生的《数学方法论选讲》[2]起了巨大作用,时至今日,数学思想方法已列入考试大纲. 九十年代以后改革在深入,认识在发展,然而“题海战术”仍然统治着中国的数学教育,学生负担之重,令人担忧. 二、几点反思 去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驾鹤西去前一个月,张奠宙教授就数学教育对大师作了专题采访.大师说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实践上肯定比美国好.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好不容易有一项比美国好的数学教育成绩,为什么不珍惜,不总结呢?”[3]这更促使我进行认真的反思. 1.对数学教育理念的认识 北大在接待美国数学代表团时,张筑生院士在答问中说“如果一位数学教师只会教公式微积分或者其他死套公式的‘学问’,那么他可能是要丢饭碗的;如果他擅长于教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那么任何机器都无法代替他的作用筑生院士英年早逝,他的话击中数学教育的核心.“教会学生用数学方式去思考去探索”是否就是教会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思维的特征可否概括为: (1) 数学化面对现实问题,通过心智活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量或形的角度把握事物关系的结构特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hx06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