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广东導北瑶族长鼓舞文化
摘要:瑶族,我国的一个多多艺的少数民族。瑶族人民勤劳勇敢,
创作出搏大精深的长鼓舞。长鼓舞不仅是瑶族艺术的典范,也是全国少数
民族的舞蹈经典。现在,长鼓文化就像一张“网”似的,流传到全国各地,
发扬光大。
关键词:瑶族;排瑶;过山瑶;长鼓;长鼓舞;长鼓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11)
17-0167-01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为260万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
民族,由于起源传说、语言差异、服饰和风俗习惯不同而分为白裤瑶、茶
山瑶、排瑶、红瑶、过山瑶、布努瑶、平地瑶等30多种。在新中国成立
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虽没有文字,但拥有自己独有的语言。聚居在广东
粤北的瑶族主要有排瑶和过山瑶两种。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题材十分广泛。瑶族的舞蹈文化渊
源流传,舞蹈样式十分丰富。有长鼓舞、伞舞、关刀舞、蝴蝶舞等等,其
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
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长鼓舞集宗教祭祀文化、
群众娱乐文化、民间公益文化为一身。长鼓舞的舞蹈形式、内容变化、花 样名目也在瑶族舞蹈中最多的。在瑶族的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
学者都把瑶族的文化艺术赞美为“长鼓文化”。
一、 排瑶与过山瑶名称的起源
排瑶现有八万多人口,主要聚居在广东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大
坪、香坪、盘石、南岗、三排等地。长期以来,他们分支族依山而居,房
屋排排相叠,形成的村寨被汉人称为“排瑶”,相传最初只有八个排二十
四冲,“冲”是指小村,又称“八排瑶”。
过山瑶在广东粤北地区主要分布在乳源、连山、连南、连州等地,现
有人口约六万多人。过山瑶是历史上迁徒频繁的民族,长期以今耕此山,
明种别岭,过着游耕,居无定所,“食尽一山过一山”而得名。
二、 长鼓舞的特征
长鼓最早是祭祀的主要用具,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瑶人把长鼓融
汇到歌舞之巾,生活之中,其至战斗之中,所以在瑶族的俗语中常说:“有
瑶就有长鼓”。
(一)长鼓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大长鼓,长度约85厘米-100
厘米。这类长骨的鼓面是用牛筋拉紧,绷在鼓室头上,敲打起来声音古朴、
醇厚而雄浑,音量较大。广东粤北排瑶的长鼓就是大长鼓,排瑶的男女
青年还喜欢吹木叶来衬托长鼓。一类的小长鼓,乂称短鼓,比大长鼓小得
多,重量也轻一些。小长鼓也是两头大,中间细,长60厘米-80厘米。这
类长鼓的鼓面是用钉子定死在鼓头上的,敲打起来声音沉闷,音量较小。
广东粵北的过山瑶的长鼓就属于小长鼓,他们又称为小花鼓、番鼓舞,配
合上音色悠扬的五月萧,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类就是介乎于大长鼓
和小长鼓之间的中长鼓。
(二)长鼓舞,顾名思义就是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的舞蹈。长鼓 舞按舞蹈表演形式来分,可大致分为“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三
种类型。相传72套,现存36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
等若干动作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
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
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三)表演可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祭祀性的长鼓舞,像《木狮舞》、
《羊角长鼓舞》和《还愿长鼓舞》等;二类是节円里表演的长鼓舞,像《狮
子长鼓舞》,《贺年长鼓舞》和《高台长鼓舞》等;三类是二者兼有之的,
如《做屋长鼓舞》、《七十二套赶羊做鼓长鼓舞》等,而又统称为《耍歌堂
长鼓舞》。
三、长鼓舞的风格
广东粵北过山瑶长期频繁的迁徙游耕的生活,使他们每到一处必须建
好栖身之所,因此,过山瑶的长鼓舞动作以搭屋盖房就成了该舞所表达的
主要内容。如“寻屋地”挖屋地“铲屋地” “量屋地” “砍木” “锯木”“雪
花盖顶”等动作。小长鼓一般左手持鼓中腰,右手掌心轻轻拍打鼓的两头
鼓面,时而双手均匀地持鼓两端,做左右横摆,上下抬举,或击鼓旋转各
种花样。此外,还有用于表演的开场和结朿的礼仪性的动作:“拜鼓”、“行
礼”等。每套动作向四个方向重复各做一次,舞蹈风格古朴,动作洒脱,
有浓郁的宗教舞蹈的味道。
广东淸远连州过山瑶表演的《高台长鼓舞》则是长鼓舞中的节日性长
鼓舞。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金鸡独立、鲤鱼跳跃、莲花盖顶等动作。舞蹈 主要在八仙桌搭成的三层高台上进行的,动作难度极大,充分体现了瑶族
人民高超的舞技和无穷的想象力。
长鼓,排瑶里叫“汪嘟”,长鼓舞是排瑶祖先在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
时一同传入己有800多年历史。长鼓的鼓身是由沙桐木制成,约4尺长,
两头大,屮间小。桐木屮心削凿空,串通两端,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为鼓
面。用腰带绑在两端,舞时横挂腰间,右手拍鼓,左手夹一竹片敲鼓。随
着鼓点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鼓角之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