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
I
摘 要
辣椒(Capsicum annuum L.) 起源于西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已成为我 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多数栽培种形成了喜温而不耐热的 特性,高温下常发生坐果率和品质下降、产量锐减等现象。目前,有关辣椒耐热 性的研究日趋增多,并且已培育出一些综合性状优良的耐热型辣椒。但总体来说 辣椒耐热机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其遗传机制不完全清楚,对耐热性材料的 亲本选择和选配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良耐热辣椒品种 的选育进程。本试验选择了 6 份耐热性不同的辣椒亲本,采用 Griffing 的双列杂 交方法Ⅳ配制杂交组合,连同亲本、F1 代自交和回交世代(P1,P2,F1,F2,B1, B2)作为试验材料,检验和筛选最佳辣椒耐热性鉴定指标,对辣椒耐热性在 F2 代分离情况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辣椒耐热性遗传模型,估算遗传力,分析所选 亲本及其组合的配合力,为今后辣椒耐热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对高温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期种子活力、苗期叶片丙二醛含量、脯氨 酸积累量、叶片细胞质膜热稳定性和热害指数做出鉴定和分析,各鉴定指标和耐 热性相关性较好,都可以作为辣椒耐热性鉴定的参考指标。最终选定细胞质膜热 稳定性为辣椒耐热性遗传分析的鉴定指标。
(2)对辣椒耐热性 F2 代分离群体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辣椒 F2 代分 离群体中耐热性是呈现连续性变化并且符合正态分布。辣椒耐热性是多基因控制 的数量遗传。
(3)对辣椒耐热性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耐热性符合加性-显性 模型遗传,且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因此,在提高辣椒耐热性时更应 多注意其加性效应。故采用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在早期世代就根据单株的表现 型进行选择,可望在耐热性的选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4)辣椒耐热性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分别为 47.72%、48.1%
和 60.15%、59.04%。不过基因非加性效应也占有一定的分量,说明辣椒耐热性
I
II
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可能耐热性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其它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在
育种过程中,应在一致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会有更好的效果。
(5)在辣椒耐热性配合力分析上,所有亲本组合间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方 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特殊配合力方差低于一般配合力方差,说明耐热性的加 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进一步估算辣椒耐热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亲本的遗 传配合能力。结果表明,江淮二号的配合力最高,绿冠次之,都是很好的耐热亲 本。建议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配组,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逐步累加耐热基 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显性效应。将常规杂交育种方法应用于辣椒耐热品种的 选育与培育,有望选育出综合性状良好的耐热新品系。
关键词:辣椒,耐热性,遗传模型,遗传分析,遗传力
PAGE
PAGE III
ABSTRAC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vegetable crops, cultiva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Most cultivars formed a thermophilic but not heat-resistant properties, high temperature often occur decreased fruit set rate and quality, output plummeted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heat tolerance of pepper is increasing, and has bred a number of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heat-type pepper. But on the whole mechanism of chili heat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genetic mechanism is not entirely clear, heat-resistant material on the pro-choice and matching aspects of this study less. So to some extent limited the breeding of fine varieties of chili heat process. This 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跨国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分析-工商管理专业论文.docx
- 论老舍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 论家电行业实体店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专业论文.docx
- 论网络时代的商业诋毁及其法律规制经济法学专业论文.docx
-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以济宁市两级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为范例-法律专业论文.docx
- 论税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docx
- 论苏联宪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法律史专业论文.docx
- 论安妮宝贝都市写作-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痰饮上犯证临床分析-中医五官科学专业论文.docx
- 论保罗·弗莱雷的教学价值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