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_接姑姑迎娘娘_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pdfVIP

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_接姑姑迎娘娘_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NDPHIIAOSOPHY 文 史‘哲 JOURNAI。OFLITERATURE,HISTORY 2010年第2期(总第317期) No2。2010(SerialNo.317) 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 ——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 陈泳超 摘 要:任何一个活态传说,在其实际生长的时空框架内的每一次变异,并非只是无意识的自然变化, 很多时候有其现实的动机。在特定的文化圈之内,传说变异的动力系统对应着丰富的人群层次,这些层次 交织错落,形成了某种结构性的动力机制,而其主导力量,即是当地松散的、非实体的、但又明确存在着的 “民俗精英”群。这一群体可以随着时代、区域关系等范畴的变化而变化,它对于本地内部传说变异的作用 可大可小,但从宏观上看,它引领着地方传说的变异方向。区域性、时代性与阶层性的解剖视角,以及“民 俗精英”对于传说的主导作用,构成了传说动力学的主导模型。 关键词:传说;变异;动力学;民俗精英 一、概念的提出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在任何一本民间文学概论著作中都被郑重提及。至于 为什么民间文学会有此特征,通常的解说也不外乎口传心授的传播形式、没有版权约束的开放状态、 地域的差异、时代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这样不考虑各种因素之间层次差异和内在关系的列举式论 证,难免显得过于平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现行民间文学概念下其实包含着非常庞杂的体裁类 型,它们各自的实际存在,远比文学化之后集约而成的所谓共性特征要复杂多样。因此,要突破过度 概括的“概论思维”,就必须适度地回到次级体裁类型中去加以更细致的考察。 本文的考察对象仅限于传说。按照现行的民间文学理论体系,散文类的叙事文体包括神话、传 说和故事三个大类,其中神话是对于世界性本原主题的神圣叙述,它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早期所谓“原 始思维”的产物,是被某一文化部族全体信奉的真实情状。随着全球化文明进程的日益扩展,对于神 话的实际田野考察也越来越稀少了。传说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但人们对其真实性的相信程度并不 像神话那样要求严格,因而讲述起来相对轻松随意,但又不像故事那样纯粹出于娱乐的效用而可以 任意虚构,其根本的特质在于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性解释功能。 正是基于传说的这一功能,我们认为,此前对于传说研究的另一个弊端在于无情境的抽象概括, 我们习惯于从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中获取标本却在科学世界中进行解剖①,即便真切地从某一 地方采撷来了某一则传说,也很快进入“传说”的事象研究,却不自觉地丢失了“地方”本身,以及此 一传说的具体演述主体。 为此,我们必须郑重考虑地方性知识。那么,多大一个范围可以被研究者设定为是一个“地方” 呢?如果只要自外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就可以的话,那只是自我中心的映现,与其说是研究“地 作者简介: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①参见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8—131页。 万方数据 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 6l 方”,不如说还是在研究我们自己。我们认为,“地方”的概念不单纯是一个空间界限,必须先找寻到 其中的文化同质性,设立几个有说服力的文化标志,才能划定其边界。也就是说,作为民俗研究的 “地方”的概念,大致应等同于弗里茨·格雷布内尔(FritzGraebner,1877—1934)所谓的“文化圈”①, 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其次,什么样的知识足以称为地方性知识呢?理论上说,只要是真实地从当地撷取的知识,似乎 都可以算作地方性知识。但是,这样的知识无穷无尽且杂乱无章,它们如何对我们的研究具有意义 呢?在此,借鉴一下布迪厄(Pierre 会很有帮助。布迪厄认为,所谓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的系统,它体现于事物或者社会体制中;而惯习 则体现于个人身体之中,是主观的,但又不能脱离社会,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②。场域与惯 习互相型塑、互相制约。每个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