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Ⅱ人地思想中人定胜天思想浅谈.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人地思想中人定胜天思想浅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人地思想中人定胜天思想浅谈 课本95页,第二个“阅读”部分有这么一段话“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他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 以本人现有的知识来看,认为有不妥之处。我认为,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跟本课“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容毫无关系。 孟子这段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节选如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篇文章,应该是初中学过,并要求背诵的。文章中“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或时机。“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池、兵力、粮草等。“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文章中孟子以战为喻,讲了人和的重要性。但孟子的根本是要劝诫君主重视“人和”。只有人和,才能够战胜敌国,才能够使天下顺之。由此看来,文章讲的是君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告诉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在《梁惠王》中,提出“保民而王”、 “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观点。而他真的认为君主不重要吗?我想不是。他之所以这样说,根本目的是劝导君主重视百姓,行仁政。他的这些话,都是说给君主听的,讲的是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编者的说法是简单地、错误地从文字表面做出的理解。所以说,孟子的主要思想言论都是与我们今人定义的“人定胜天”毫无关系。 再说“人定胜天”也不是孟子说的。“人定胜天”这句话,据本人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应该是毛泽东主席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可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于是就有了“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等说法。可是不知道编者怎么就把“人定胜天”扣到孟子身上去了。要说“人定胜天”是孟子说的,那孟子就是自己在扇自己耳光。因为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 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根据编者的说法,孟子再说一个“人定胜天”,岂不是自己把自己否了。那他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就应该是人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古人说过“人定胜天”这句话呢? 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因此,“人定胜天”另一种解释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这很有些老庄思想的味道。人心安定了,个人就可以内心和谐,获得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于家庭,可以做到家庭和睦、 长幼有序、孝悌传承,和谐发展。于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忠、信、礼、义具备,知廉耻,知荣辱,孝亲尊师,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人心安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即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排斥对立的。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称自己为“天子”,而没有一定要战胜天的胆量。要是说人定胜天,那岂不是要打败皇帝的老爹?所以,人定胜天,古人没有说过。其本意是人定兮胜天,不是人兮定胜天。 本人认为,从古代创造出的众多神仙,以及对神仙的崇拜来看,开始时古人对自然应该是持有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后来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把“天命”理解为具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则,认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这体现了人对大自然新的认识。但荀子对于“天”也只是用之,而不是胜之。后来社会的主流思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综上所述,针对课本中的那段话,本人认为:第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人地关系无关。第二,“人定胜天”不是孟子说的。 作为课本,我想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为我在上课时,读了这段话,然后问同学们“这段话说得有道理了吗?”。我所教的班级的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有道理!”。虽说我的地理学科知识不多,但是我敢确定孟子说的那段话绝对不是激励人们团结起来战胜大自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