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3问题探讨医者意也名医用意的三境界一院邓聪儿推荐.docVIP

08133问题探讨医者意也名医用意的三境界一院邓聪儿推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探讨】 “医者意也”,名医用意的三境界 (一院邓聪儿推荐,2015年1月26日) 推荐理由:“医者意也”,名医用意的三境界:积极思考,自出机杼;知常达变,圆机活法;出奇制胜。正如文章作者所言:为医者,如要驾驭“医者意也”的理念,必须做到第一层次,起码能积极思考,自出机杼,则可以治病了;努力达到第二境界,临证能知常达变,圆机活法,已经臻于上乘,可为名医了;至于达到第三境界,飘然用意,出奇制胜者,应该称得上大师级人物了,不下一番苦功是难以企及的。故想要做个能治病的医生不难,难就难在做一个既能治好病,又能知常达变,更能出奇制胜的好医生。学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南京名医干祖望老先生曾说:“‘医者,意也’,这是中医最熟悉的口头禅,不少古今文献中也屡屡提及。但十分可惜,纵然有过不少注解疏释,恨无一个解释得令人满意。” 看起来,这又是一个心中了了,难以说明的问题了。今笔者不揣浅陋,从文献入手,结合案例,再议这一话题。 “医之为言,意也”,最早出自东汉名医郭玉之口,郭玉的“意”,是指专心一意,体察疾病,不受干扰,专心致志于诊疗。此言一出,即被后世反复引用,代有发挥。综观历代医家关于医意的认识,笔者理解,“医者,意也”是在提倡和鼓励医家在临证时发挥积极思考、灵活思考和创新思考的精神,积极、灵活、创新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方式,依照这种主观能动思维的深浅程度,我将“医者,意也”分为三个层次,或者说三种境界,下面试为逐层论述。 积极思考,自出机杼是“医者,意也”的第一种境界。 《旧唐书·许胤宗传》:“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新唐书本传》:“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清代医书《留香馆医话》:“医者,意也。凡治一病,对于天时之寒暧,人事之劳逸,体格之强弱,年龄之老少,病前之饮食起居,平素之有无宿恙,一一皆当推究,以意融会之,……自有对证之方,得于心应于手。”范文甫云:“医之用药,与大将用兵、文人操觚(写文章)无异也,随机应变,自出机杼而已。”可见众医家都强调的是要积极思考,自出机杼,此乃“医者意也”的基本内涵。当代余瀛鳌先生指出:“医者意也,是指医生在精细分析因证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辨而获得的证治概念和处治活法。……求意的关键在人思虑,亦即辨证和思考问题的细致全面。”诠释了“医者意也”的这种境界。人命至重,有逾千金。医疗实践是一种特殊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积极思考,详细推究,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不得一丝怠惰和马虎,更不能“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没有自己的见解。历代名医都发表过类似看法:“医之病,病在不思”(罗天益)。“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李士材)。“处一得意之方,亦须一味味千锤百炼。文章自古难,得失寸心知,此道亦尔。鲁莽应接,正非医者救济本旨”(傅青主)。积极思考,自出机杼,相对于疏于思考、始终顺旧的懒惰作风而言,更具有鞭策意义,这应该是医意的最基本内涵,最起码的境界。 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是“医者,意也”的第二种境界。 积极思考,自出机杼是对医家的最基本要求,一般不离常规法度,如果过于拘泥,难免套方套药。要达到更高境界,仅仅满足于此是肯定不够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特色,与西医讲求共性相比,中医更重视个体差异和三因制宜,以个体化处置为临床治疗的最高层次。要知道人体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张景岳曾谓“证随人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即所谓“世有刻板之方,人无刻板之病”。 清代俞震说:“盖以法也者,不过梓匠轮舆之规矩,病不以规矩以为患,医第循规矩以为治?常者生焉,变者死焉,转恨医之法未备也。不知法岂能备,要在乎用法者之巧耳。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守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曹炳章亦说:“医之治病,虽有成法规矩,成法之中,尤寓变化之巧。规矩之法有尽,而用法变化无穷也。”都是说要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有人用五苓散治小儿泄泻,以收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之功。还有医生取用利尿药双氢克尿噻治疗小儿泄泻,同样取得满意效果,其意也在“利小便即所以通大便也”。又如治疗痤疮,通常是用枇杷清肺饮治之,但亦可按“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用小承气汤泻肠以清肺,还可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用清心丸清心以治肺,这后二者即属圆机活法。秦伯未用阳和汤治痰饮咳喘,施今墨用紫雪丹治疗热痹,章次公用六神丸治心脏病等也是例子。 中医治病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原则性是说它有各科“准绳”、“金鉴”、教科书之类作为指导,体现了它的科学性;灵活性是说它不能死守教条,固执一法。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特点在于更讲究灵活性。中医的灵活性与某些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像绘画,最忌依葫芦画瓢,它讲究的是“活”字。绘画靠的是灵感,中医讲究的是悟性。前贤曾以对弈、兵法、作文等为例比喻中医的这种灵活性:喻嘉言说:“医者意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