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滋阴补肾 本草经: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适用于老年人血瘀及肾虚。 补肾:金匮肾气丸。 治痨瘵:地黄膏。《古今医统》 治消渴:滋膵饮(CUI4胰的旧称) 。《医学衷中参西录》 使用注意 本品滋腻,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慎用。或配健脾和胃之品,如香砂养胃丸等 。 比较: 生地清热凉血,兼养阴生津。以静为主而兼补阴。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泻火,而解毒散结之力强。以动为主而兼泻火。 临床二者常合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定义:凡能清解营分、血分邪热作用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适应证:热入营血 生地黄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古称 今称 简称 生地黄 鲜生地 新鲜 清热凉血 干地黄 生地黄 地黄 干燥 凉血滋阴 熟地黄 熟地黄 熟地 蒸制 滋阴补血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外感热病(均指最初治证)。 1.1热入营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1.2温毒发斑温毒症状之一。由於温热之毒内蕴肺胃,充斥三焦,波及营血,透发於肌肤而为斑。如斑色红活的,热毒较轻,紫暗的为热毒重,黑色的为热毒极重。类於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 。 1.3温病后期,夜热早凉 1.4津伤口渴 益胃汤 1.5津伤便秘 增液汤 鲜地黄不拘多少(捣汁,以十斤为则,和众药汁同熬) 当归身一斤 芍药半斤 甘杞子半斤 天门冬六两 川芎二两 麦门冬六两 莲肉四两 丹皮二两 知母 地骨皮各三两 人参 甘草各一两 治痨瘵。 黄芪 生地 山药 山茱萸 猪胰 穿心莲:又名一见喜、榄核莲 味甚苦,注意用量 白花蛇舌草 红藤 败酱草 红 藤 活血止痛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 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 利湿通淋 红藤 败酱草 均能清热解毒治肠痈 红藤: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败酱草:亦治肺痈;祛瘀止痛 治产后腹痛 白花蛇舌草 1、为疮痈、肠痈、毒蛇咬伤常用 2、抗肿瘤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 热淋 带下 湿疹 白头翁 马齿苋 秦皮 白头翁 凉血 马齿苋 清热解毒止痢 凉血 通淋 秦 皮 燥湿 清肝明目 白头翁 专入大肠,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治痢要药 马齿苋 治痢:急慢性泻痢均宜 预防泻痢 安全有效 秦皮 1、清热解毒、燥湿而治痢 2、虽具涩味,但以清为主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射 干 祛痰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 消肿 马 勃 止血 射干:祛痰力强;又名乌扇 马勃:止血;质轻注意用量 山豆根:即广豆根 1、主治证 疮家圣药:连翘 肺痈:鱼腥草、穿心莲、败酱草 (芦根) 要点: 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 舌草 乳痈:蒲公英 疔疮:紫花地丁 梅毒:土茯苓 2、别名:射干--乌扇 金银花--双花、二宝花 忍冬花 蚤休--七叶一枝花 3、用法: 青黛(不入煎剂) 4、分类 清热解毒、疏散

文档评论(0)

yigang0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