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与福州救济事业的近代转型.docVIP

西风东渐与福州救济事业的近代转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西风东渐与福州救济事业的近代转型   摘 要: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西方思想的传入,福州救济事业中出现了西方教会,福州商帮以及华侨等不同力量参与。与传统的救济事业不同,这些力量所创办的新型救济机构和参与的救济活动在救济理念、救济职能、捐款的募集、救济体系、妇女在救济事业中地位提升等方面体现出近代化特征。   关键词:西风东渐;福州;救济事业;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55-03   社会救济是政府与社会对灾民或贫民进行救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历代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开展社会救济。不过传统的救济机构,主要由政府、富商、士绅等主持,带有强烈的施舍与仁政的色彩。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近代新型的慈善事业开始在中国各城市兴起,基本上将“消极的治标的不彻底的慈善改进,而为积极的治本的彻底的慈善”[1]。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又是鸦片战争后通商的开放口岸之一,较早与西方文化接触。因此本文以福州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救济事业近代化的表现进行初步探讨。   一   1840年后福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外国基督教等各教派陆续进入福州进行传教。为了扩大教会的影响力,吸引中国百姓入教,教会兴办了一系列的救济机构。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在救济事业中也有新的表现。   (一)教会创办的救济机构   1.育婴堂与孤儿院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主教西班牙籍神父为传教布道,在福州澳尾路兴办仁慈堂收养弃婴。福州、福清、长乐、连江一带贫民多将孩子抱送堂养。光绪十六年(1890年),澳大利亚传教士聂宝建立基督教萃学校,又称基督教育婴堂。该学校既收养弃婴,又对这些弃婴进行教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美国《基督教报》社长克洛卜捐资创办福建孤儿院。初期租用仓前山岭下民房为院址,招收孤儿数十名。随着招收名额的增加,继而租用岭后街民房为宿舍,称第二所,后又租用白泉庵附近民房为宿舍,称第三所,共抚养孤儿100余名[2]。   2.盲人学校   中国传统教育史中没有盲人教育的先例。光绪十九年(1893年),基督教澳籍传教士岳爱美(AmyOxlye)在连江集资设立了福州灵光盲人学校。学校收养男性盲生数名,对其进行小学教育以及谋生技能训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国印度妇女教会”派遣沈爱美(StephenEmily)抵达福州,在仓山施浦租赁民房创办“私立福州明道盲女学校”。盲校所收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厦门、新加坡等地因饥荒等天灾造成流离失所的孤苦女盲童。民国33年(1944年),两校合称为福州盲人联校。   3.医院   医疗也是教会辅助传播福音的重要手段。早期行医传教,都是个别传教士在进行。道光三十年(1850年),威尔顿传教士来到福州,在乌石山设立诊所。其中就诊病人中以戒烟者为主要人群。此后各差会逐渐建起了医院。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圣公会在塔亭创办福州塔亭医院,为福州第一所西医院。1887年圣公会又在福州设立柴井医院;1891年美国美以美会在古田创设怀礼医院;1892年福州基督教医院建立。1899年基督教会于闽清六都创办“薛承恩妇幼医馆”,后改名为“六都善牧医院”。   除了对一般病人进行救治外,教会还注意到了对麻疯病人的救济。同治十年(1871年),由英国安立甘麻风会创办福州麻风疗养院,有东西两院并兼办学校1所,经费由外国麻风会负责。   (二)福州商帮组织的救济活动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民族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商人的组织在救济事业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清末,在福州的一些行业为改变商家独自经营的格局,进行同业联合形成商帮。为了维护商帮本身的利益开展相关的救济活动。光绪6年(1909年)福州的木行商人共同组建“木邦彬社救火会”。最初救火会费用是由木材商们共同集资,救火队员也由木材行业的员工组成,主要扑灭木材火灾。后来,当附近房屋发生火灾时,救火会也去救援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各商帮、民众也纷纷组织成立救火会,包括纸帮救火会、南帮救火会、油帮救火会、锡帮救火会等。救火会的出现使人民损失大大减少。   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05年福州成立了“福州商务总会”,辛亥革命成功后,更名为福州总商会。商人由商会引领在救济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1943年福州发生严重鼠疫。进口药品十分昂贵,一般人买不起,福州市商务总会会长蔡友兰发动商界捐款1.6万元,购买鼠疫注射疫苗,无偿发给各医院,进行义诊,挽救了一批人的生命。同时,应医药公会要求,商人捐办8000元大洋,建立“合组医院”[3]。   (三)华侨成为新兴的力量   福州是著名侨乡,近代以后,华侨成为福州慈善救济的一支重要力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