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乡村医生的文化大院
轰隆隆的推土机将一片又一片农村的土房推倒,把肥沃的土地掀翻,把原生态的乡村湮没在滚滚城镇化建设的尘土中。随后引进整齐的砖瓦小楼、柏油马路,似乎满目繁华。
山东枣庄齐村镇柏山村,有一个乡村医生曹栋宜,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建设乡村。他创办了柏山村农民文化大院,涵盖村一级的民俗收藏馆、藏报馆、乡村书画院、乡村影剧院、农家书屋希望建设“文化乡村”。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曹栋宜说,他是个乡村医生,治国不现实,治病乃本分;现在治“村”,不求作为,只是个人爱好。
“建成这些要花不少钱吧?”记者问。
曹栋宜一笑,钱花完了还可以挣。
这些年,他花在文化建设上的钱不下60万。60万可以在枣庄市买一套大房子,在农村建栋超豪华别墅;但曹栋宜说,建设灵魂深处的房子,更为有益和有趣。
卫生室演变成乡村小文化馆
2012年10月25日,山东枣庄市的柏山农民文化大院落成开馆。这个文化大院涵盖民俗、影视、书画等各种领域,以及村一级的乡村治疗康复中心,所有设施对本村村民免费开放。
文化大院的主人叫曹栋宜,自幼爱好文艺,常跟着乡镇民间游艺队走村串户地表演。但他体弱多病,村里又没医生,父母要推着板车走上十几里到镇卫生院给他瞧病。他于是把学医当成了新的理想。
与其他清贫的乡村医生不同,他业余搞起了种植和多种经营,仓禀足而知礼节。解决了物质温饱,自然开始关注精神食粮,然而,曹栋宜很失望,周围的人几乎不问精神。儿时浓郁的文艺氛围消失殆尽,身边的年轻人根本不知山东快书、鲁南大鼓等传统艺术为何物。
无事时,他常会唱一段地方戏曲,说一段自编的山东快书,倒是赢得喝彩。
为了让就诊的村民“有事可干”,曹栋宜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报纸书刊都搬到卫生室里,在角落搁个小书柜用来放书报。一来二去,村民多了,有人打完吊瓶还不愿离开,守在那里看书报。
村里也有老人喜欢集报,大家都跑到这个小诊室分享集报心得,曹栋宜觉得很开心。
除了书报,还有什么村里人爱看的?
电影。
90年代初的农村,电视尚不普及,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最隆重的娱乐事件。每次电影放映队在村头搭架子,大家就欢天喜地。一年也就看一两次电影,不过瘾。尽管是黑白的,还有噪音,可是村民们都沉浸其中,觉得很幸福。
现在条件好了,也有电视了,曹栋宜仍然很怀念那时的时光,打算建一个自己的电影放映队。说干就干,他拿出3万积蓄,买了两台第一代高清电影放映机,又租了设备,在家门口空地上搭起露天影院,每月播放一次电影,有革命片、故事片还有戏剧,也根据时令播放科技生产片。雨雪天,则借用村活动室播放。
所有影片均免费观看,观众自带椅子或凳子。除了柏山村,放映队还到周边村镇免费巡演,曹栋宜都不要求管饭,就希望村民都来看电影。
集报、收藏、电影放映,小小的卫生室每天都有人前来,有时候门口的车辆都排成几队,很多人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的。
“你花这么多钱买放映机,家里人没意见?”记者问。
曹栋宜憨憨一笑:“我一直瞒着呢,问到了,就说是乡文化站送给我的,不要钱。至于电费、租设备的费用,没多少钱,我一个人能承担。”
把鲁南民俗带到京城
为了配合国家文化兴国战略,枣庄市委召开座谈会,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座谈会后,枣庄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员获知曹栋宜自办集报馆和电影放映队,遂找到曹栋宜,希望他能整理鲁南地区一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文艺,并培育一批继承者。
鲁南传统文化多啦!曹栋宜说,他所在的齐村镇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是孔子师徒会盟之地,柏山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回想起小时候,每逢过节,村头一座古庙都会举办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唱大戏、抬花轿、舞龙灯龙狮、踩高跷、快书说唱如今虽然每年还举办庙会,但是节目单一,观众也没有以前多了,氛围很冷淡。
这么多项目,从哪个先入手?曹栋宜当时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天,邻村一位年轻人找到曹栋宜,说哥哥下个月要结婚,想租抬花轿接新娘。年轻人还说,当年父亲结婚时,也是租的老曹家的。
曹栋宜猛地想起,爷爷和父亲都是手艺人,祖上从清代就是做花轿的,式样多,很结实,在齐村一带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不再做花轿,也没把手艺传给儿子,家里仅存着几抬备用出租的花轿。
年轻人走后,曹栋宜在存货间找到一抬落满灰尘的破旧花轿,不仅布料褪色,还被耗子咬了几个窟窿,木榫也松动了。他将花轿擦干净,仔细琢磨着每个部分的构成和布面花式,连夜勾画草图。
一星期后,曹栋宜做好了一抬崭新的花轿,布料是家中备留的,跟老花轿一模一样。
这台花轿除了出租,曹栋宜还会找人抬着到处溜达,花轿上别着报纸,走到哪里歇脚,就吸引一伙村民,有时候曹栋宜还会打着快板,来一段自编的山东快书。
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