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讲课——颈上肿物鉴别诊断.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颈部非肿瘤性病变;; 上颈部解剖分区及常见非肿瘤性肿块;鉴别;慢性淋巴结炎: 常见、多发于头、面、颈部和炎症病灶。肿大的淋巴结常散见于颈侧区或颌下颏下区。 多如绿豆至蚕豆样大小,较扁平,硬度中等,表面光滑,能推动,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 慢性淋巴结炎常须与颈部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颈部转移性肿物鉴别,为了别面延误治疗,必要时应切除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 慢性淋巴结本身不需要治疗,重点在于治疗原发病灶。;淋巴结核: 1、无痛、进行性肿大多颗淋巴结,累及单侧或双侧颈深淋巴结、腮腺、枕骨下、颌下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2、慢性病程。1~3月或更长 3、多颗淋巴结肿大、散在性、可推动。随疾病发展可融合成团块、固定、不能推动,最后干酪样坏死,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成慢性窦道。 4、胸片可能显示结核病灶。;;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藤本病 1972) 诊断:只能依靠淋巴结典型的形态学变化确定,因此淋巴结活检对于在诊断至关重要 分为增生型、坏死型、黄色瘤型。 皮质副皮质区凝固性坏死、坏死灶内中性粒细胞消失,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凋亡细胞或核碎片偏多。非坏死灶区域部分存在反应性绿袍增生,局部单核样组织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CD68 MPO阳性组织细胞 ;核 碎 裂 ,副皮质区坏死 ,可见反应性滤泡增生与大范围的坏死,无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无恶性肿瘤的迹象。 ;;;鉴别诊断: 颈部肉芽肿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 猫抓病:猫抓或宠物接触史,局部淋巴结肿大,自限性。病理为化脓性坏死,坏死灶中央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病灶边缘区可出现栅栏状上皮样细胞 淋巴结核 淋巴瘤 结节病 颌面部复发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在皮下脂肪组织中出现成群有压痛的结节和肿块,常伴有轻度发热。 ;甲状舌管囊肿: 1、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未退化或退化不完全而产生。可发生在颈正中线舌盲孔至胸骨切迹的任何位置。 2、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于一侧,质软,周界清楚。 3、随吞咽移动。 4、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 5、囊肿感染自行破溃,或误诊为脓肿切开引流,形成甲状舌管瘘。 6、有时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 ;鳃裂囊肿:以下颌角和舌骨为标志分类。 下颌角以上腮腺区者,多源于第一腮裂 下颌角与舌骨之间颈上部者为第二腮裂来源 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者,第三、第四腮裂来源。 Bailey(1922)根据第二鳃裂囊肿与颈部周围组织关系,分型: I型:颈深筋膜之下,胸锁乳突肌前缘; II型:颈部大血管上方,与颈内静脉有不同程度粘连 III型:经颈动脉分叉之间扩展至咽侧壁,可向上延伸到寰椎侧方 IV型:颈动脉与咽侧壁之间;第二腮裂囊肿: 第二对腮弓的腮裂和咽囊在胚胎时期未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常位于颈上部,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继发感染后肿块增大,可与周围组织粘连。 B超: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舌骨水平,包膜完整,境界清楚。内部回声: 1、液性暗区清晰,少数伴有稀疏光点,偶见纤细分隔光带; 2、液性暗区不清晰,伴有数量不等的暗淡粗光点,偶有条状分隔光带。 3、继发感染,液性暗区不清晰,反复感染可致肿物边界欠清、边界毛糙,外形欠规则或不规则。 CT:轴位像,囊肿呈圆形或类圆形;冠状位图像重建后,病变沿胸锁乳突肌上、下走形,呈两端大中间小的梭形。CT值为19~40Hu,增强后其内未见强化,囊壁呈软组织密度,可见轻度强化。 MRI: T1W1大部分为低信号、小部分稍高信号,T2W1均为高信号。T1W1信号改变取决于囊内的液体成分,蛋白含量高、含胆固醇结晶或伴有感染时,信号升高。囊内信号升高或囊壁增厚, 周围组织间隙欠清,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 信号,增强后囊壁有强化,提示感染。 ;?;PET-CT:唾液腺对称性肿大 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增高(治疗前后比较) 总病变糖酵解(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也被认为是疾病活动度的指标。 共病发现 唇腺活检: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唇腺分别为69.2%、100.0% 和71.4%,颌下腺均为100% 治疗:糖皮质激素(一线)、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难治性) ;1、王立新、赵丹霓、耿左军、朱青峰、冯平勇. 腮裂囊肿的Ct诊断. 河北医药 2006:28 918-20 2、 Moore K.The developing human 3“ed.Philadelphia,Pa:Saunders, 1998. 3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