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是名词还是动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之前聊了关于运营知识体系的话题,是时候要开始相关的一些实操了。 我们每一个运营人在接触到一款新的产品时,总绕不开“定位”这个工作。定位有很多种——产品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品牌定位、运营定位、竞争定位、目标客户定位等,一系列由定位衍生的各种名词,简直就是万物皆可定位。 了解定位的技巧,通过定位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从而工作效果更有指向性,这个的确是对的思路。但是对定位的拿捏不当时,就会陷入定位的循环怪圈,在概念的沼泽中无法自拔。 所以今天我们试着聊这个话题:怎样才能跨过定位的坑。 一、从营销而来的定位 首先,从我个人已知的信息来说,“定位”这一词语并不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才出现的,现在能看到对于定位观念最为众所周知的描述出自《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营销最大的观念》。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定位一词是由营销中而来,其目的是让品牌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变得与众不同。 这一句话说明了几个点: 了解我们的潜在客户,以及他们的心智; 在现有的心智中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 得到我们的品牌定位。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在为某一产品定位时,是不是只要做好了潜在的用户画像,通过竞争的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产品(品牌)定位了呢? 逻辑没错,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二、用户画像是把双刃剑 首先想要了解用户,甚至是潜在用户,我们一开始都会接触到用户画像、用户定位和产品定位,而从用户画像(定位)得到产品定位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 产品的真正定位者 做产品定位这件事的,一般来说都是由产品设计来负责,但对于部分没接触过产品设计的运营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产品设计是有两种方式的: UCD(User 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BCD(Boss Centered Design)——以老板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固然是每一个产品设计都十分乐意去做的事情,但是由于企业的存在,可能因为市场的环境、资金的压力等等,不是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只是单纯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如果太过于追求用户,走得太极端,虽说机会很大,但风险也并存,一不小心商业不出色,在用户面前也变得不讨喜,就变得空有一腔情怀了。 所以,产品的真正定位者要弄清楚。 2. 产品的定位者定位的不是产品 这时候有人会说,那决策权既然不在自己身上,那我们把用户定位做好来辅助产品可以吗? 可以。但其实你可以看出来,产品定位只是个结果,我们要去做这么个东西,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用户定位,因为用户决定产品。 那既然如此,就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呀。 其实不是,更应该是: UCP(User CenteredPosition)——以用户视角为中心的定位 BCP(Boss Centered Position)——以老板视角为中心的定位 所以,无论是老板已经明确的产品形态(产品定位),还是老板已经圈好的一批人(用户定位)。真正的定位者要明确,尤其是做运营的,很容易“感同身受”地成为一个定位的决策人,反而抢了老板的工作。 “如果说定位已经不关自己事了,用户画像还有意义吗?” 前面所描述的定位大多是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而作为运营,当我们知道所有的工作是围绕用户时,用户画像其实是用户定位的具象化延续,也是运营工作的支持。 如今互联网,有着三个非常杰出的产物促进我们的生活: 很多产品现拥有的用户画像就是来源于大数据,借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对用户的感知更为准确,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大数据的本质是消除人。 如果每一个人都是用一个共性的数据去标识,作为个体,人的独特性是不是就被默认消除了?当你被打上这个标签时,是不是就得默认接收到对应标签的信息? 既然如此,我们的用户画像是不是就是没用了? 90%是的。 举个例子: 某一产品的用户画像: 性别:女 年龄:18-45 城市:一线城市 职业:白领 兴趣爱好:逛街、购物、八卦 这样的画像,你能在中国找出多少亿人?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 千人千面是阿里的用户算法,对比自己身边的同事,同性别、同龄、同一座城市、同事、同样的兴趣爱好,打开手机淘宝app,里面所推荐的商品是一样的吗? 并不是。 如果按照上一个例子的用户画像,不同的一千人看到的应该是同样的一个画面,但是现在却做到了不同样的一千人,看到了不同样的一千面,而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用户画像的数据颗粒度极小。 数据颗粒度主要针对数据的计算范围。颗粒度大,例如18-45岁,以精确到每一岁,可以涵盖了28个年龄段;如果精确到星座,会有28*12=336个结果,从星座再精确到上升星座什么的,可得到的计算范围就大了很多。 只有当你的产品可以支撑极小的颗粒度,你的运营才能做到精细化运营。否则笼统的用户画像只能支撑笼统的运营。 定位里面的产品定位和用户定位真的好像不是运营能够直接参与的。 用户画像的颗粒度又没有办法足够细,能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