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重构国家:动力、条件和意蕴——以当代中国农民为行动主体的分析.pdfVIP

社会重构国家:动力、条件和意蕴——以当代中国农民为行动主体的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可园:“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冶还是“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冶 ·51· 2011(3):144-149 [12]摇 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东南学术,2008(3):12-15 [13]摇 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阎小骏,译.东南学术,2008(3):4-8 [14]摇 麦克亚当,塔罗,蒂利.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5 [15]摇 蒂利,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9 [16]摇 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97 [17]摇 托尼. 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波士顿,1966:77 [18]摇 李连江,欧博文. 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椅吴国光,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19]摇 于建嵘.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2):49-55 [20]摇 郎友兴.农民自主行为研究彰显问题意识———《草根政治: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变迁》评析.湖北社会科学, 2011(7):195-196 [21]摇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冶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理论导刊,2013(9):89-92 [22]摇 侣传振.从抗争性政治创造性政治: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进路的转换———以农民政治行为为研究视角.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2):46-51 [23]摇 顾金喜.基层治理研究范式的完善———从抗争性政治到创造性政治的逻辑演进.浙江学刊,2014(1):48-52 [24]摇 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4):32-41 [25]摇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 [26]摇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9 [27]摇 裴宜理. 中国式的“权利冶观念与社会稳定.爱思想网:http:椅/ data/ 20510.html [28]摇 于建嵘,裴宜理.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 阎小骏,译.南风窗,2008(20):30-32 [29]摇 于建嵘.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上海大学学报,2013(4):1-8 “Bottom Society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冶 VS “Grassroots Society and Creative Politics冶 ———Compa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wo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easant爷s Political Behavior Wang Keyuan Abstract摇 There are two analytical frameworksfor study peasant爷spolitical behavior,which areframeworkof “bottom so鄄 ciety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冶 andframeworkof grassroots society and creativepolitics. Theformer oneoriginsin classical mode of peasant爷spoliticalbehavior,andpaysmuch attentiontothebottom society andcontentiousactions. Whilethelat鄄 ter one critics theformer onefrom three aspects:(1) its mis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the peasant; (2) accusing its too much revolutionary meaning;(3) its ignoring the creative consequences of peasant爷s contentious ac鄄 tions. At the sametime,thelatt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