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首诗的路径之问切篇-北大未名BBS.ppt

走进一首诗的路径之问切篇-北大未名BBS.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进一首诗的路径之问切篇世纪欧美诗歌导读第三讲问探询迷宫的入口所有的形式元素视觉听觉要素修辞技巧等等均是为了特定的表意效果而设置的意义和各种形式元素之间不可能拆开来分析它们之间是共生的有机的整体性关系一首诗的每一形式环节都指向其表意的需求有的是步步为营的铺垫有的是直捣中心的表意命脉所在全面地解读一首诗必须要询问每一个形式元素的表意目的性最终达成对意义的最开放的臆测现代诗在写作时的游戏规则可写的欢愉漂流瓶迷宫认为现代诗不承担意义的观念是有问题的现代诗本身是对意义二字的改写意义成了意义的可能性任何一

走进一首诗的路径 之“问”、“切”篇 20世纪欧美诗歌导读第三讲 问:探询“迷宫”的入口 所有的形式元素(视觉、听觉要素,修辞技巧等等)均是为了特定的表意效果而设置的,意义和各种形式元素之间不可能拆开来分析,它们之间是共生的、有机的整体性关系; 一首诗的每一形式环节都指向其表意的需求,有的是“步步为营”的铺垫,有的是“直捣中心”的表意命脉所在。全面地解读一首诗必须要询问每一个形式元素的“表意目的性”,最终达成对意义的最开放的“臆测”。 现代诗在写作时的“游戏规则”:可写的欢愉-漂流瓶-迷宫。认为现代诗不承担意义的观念是有问题的,现代诗本身是对“意义”二字的改写,“意义”成了“意义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构造精巧的迷宫都在其形式表层留有一个入口,等待训练有素的读者进入。进入的方式:问。对所有“可疑的脉络”进行探问。 作为阅读本文的现代诗:智力的体操、情感的悬疑片 常见的寻找迷宫入口的问题 谁在说?以什么口吻在说?说了些什么可被具体化的东西(事件、情境、场面、物等等)?这些具体的东西如果换成散文化的陈述会丢失什么? 一连串的隐喻之间有无伸展、顺延的关系?其顺延和伸展的逻辑依据在哪里?从哪个想像的基点起始、导向哪里? 诗中一些关键性的指代词到底指代了什么?前后语句之间的语法关联是什么样的?这种语法关联背后的想像关联是什么?它的表意关联又是怎样? 一个在诗中很特别、很突兀的词如果一时很难接受,需要探究它有没有可能被别的词替代?替代之后的效果有没有什么变化? Case1 给Y医生的信 (美)安妮·赛克斯顿(Anne Sexton) 我喜欢温暖的词。 它几乎让人无法忍受—— 那么潮湿,象呼吸。 我感到大地象护士, 治愈我的冬寒。 我抚摩着大地, 虫子慢慢往上钻, 蚂蚁不停的动, 橡树叶粪便般腐烂, 燕麦天使般升起。 开始时 夏天只是一种感觉, 感觉到大地, 感觉到你。 (赵毅衡译) 问题: 1)诗中的“我”是谁?“你”是谁?全诗有着怎样的口吻? 2)前面提到的“温暖的词”和后面“我感到”之后的那些语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从“温暖的词”又跳过去写大地? 3)“虫子”、“蚂蚁”、“橡树叶”、“燕麦”之类的拉里拉杂的事物放置到这段陈述中有什么样的效果?它们可以被替代吗? 4)哪些是不能替代的?“词”、“我的冬寒”、“夏天”是吗? 5)“我”对“你”到底说了些什么?可否转化为具体的散文化的描述? 6)体会题目中的“医生”和诗中“治愈”一词的关联。 Case2 仲夏(之VI) ——(圣卢西亚)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 仲夏打着猫的呵欠在我身旁伸着懒腰。 唇片上沾满灰尘的树木,在它的熔炉里渐渐熔化 的轿车。炎热使得流浪的杂种狗踉跄而行。 议会大厦被重新漆成了玫瑰色,而环绕 伍德弗德广场的围栏仍是正在锈去的血的颜色。 卡萨罗萨达,阿根廷的心境, 在阳台上浅吟低唱。单调的火红色灌木林 用中国杂货店上空鸟状的表意文字 拭刷着潮湿的云层。烤箱般的巷道令人窒息。 在拜尔蒙,忧伤的裁缝们盯着破旧的缝纫机, 将六月和七月紧密无隙地缝合在一起。 人们等待仲夏的闪电就象全副武装的哨兵 在倦怠中等待来福枪震耳的枪声。 …… 问题 1)诗中的四个隐喻句(猫的呵欠、表意文字、裁缝、哨兵等枪声)为什么都是这么丰满的高密度隐喻?这些隐喻和简洁的隐喻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果转化一下会有什么效果? 2)上述四个隐喻之间有没有什么延续的脉络?这种脉络的延伸和本诗的节奏和风格有什么应和之处? Case 3 帽子、大衣、手套 ——(秘鲁)塞萨尔·巴列霍(Cesar Vallejo) 面对法兰西剧院,摄政咖啡馆, 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安乐椅 安置在一个隐蔽的房间。 当我进去,扬起静止的尘烟。 在我橡胶似的嘴唇之间, 一支点燃的烟,迷漫中可见 两股浓烟,咖啡馆的胸膛 和胸中忧伤的锈迹斑斑。 重要的是秋季移植在秋季中间 重要的是秋季用嫩芽来装点, 皱纹用颧骨,云彩用流年。 重要的是狂嗅,为了寻求 冰雪多么炽热,乌龟多么神速, “怎么”多么简单,“何时”多么急促! (赵振江 译) 问题 1)题目是“帽子、大衣、手套”,为什么诗的行文看似和“帽子、大衣、手套”毫无关联?这个问题似乎不能一下子解决,可以暂时先放一下,问别的问题; 2)“隐蔽的房间”指什么?为什么在写“隐蔽的房间”之间要交待非常公众化的方位? 3)为什么嘴唇是“橡胶似的”?和前文的“静止的尘烟”有何呼应关系? 4)为什么一支烟有“两股浓烟”?“咖啡馆”和“我”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5)作为一首十四行,它的一、二节和三四节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展开层次?为什么最后两节有那么多“胡话”,究竟可以对这两节的“胡话”做怎样的阐释? “切”:为一首诗“把脉” 走近迷宫之后怎么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