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三维脆性破裂.doc
PAGE
PAGE 97
第七章 三维脆性破裂
§7.1 引 言
我们可以列出许多需要由三维模型做出解释的现象:
① 冲断金属断面(例如柴油机曲轴)的复杂形状.
② 受小面积撞击的玻璃板边缘,古人类石器,击穿的金属或玻璃的洞口形状.
③ 撕裂的金属板、纸张、骨折、木材断面形状.
④ 断层或地震破裂在地面上的雁行排列出露. 张文佑等(1962)曾用泥巴实验模拟“锯齿状断裂”,并给出二维解释,而在野外极少有这种二维边界条件.
⑤ 震源分布的非共面性. 有许多地震, 特别是大地震, 其多重破裂源是非共面的.
这些问题涉及工程、航天、能源、医学、生物、考古、地震学等.
这里所说的三维破裂,是指三维裂纹(或断层)的自然破裂. 例如表面裂纹或内部裂纹,常被模型化为半椭圆裂纹及椭圆裂纹. 长度有限的倾滑断层或深度有限的走滑断层,其边缘的破裂(反平面剪切)也属于三维破裂. 这一类裂纹的应力场必须用三个自由度表示. 实验表明,它们的破裂形状也必须用三个自由度表示. 在一些理论模型(例如地震破裂动力学)中,三维裂纹(断层)的破裂往往被描述为向原方向扩展. 对于老断层的宏观破裂作为一种数学简化还说得过去,对于新的破裂,就完全失真了. 这种模型只能称做准三维破裂. 还有一些地质上的块体运动问题,尽管被称做三维模型,实际仍然是将各个部分降维为二维模型来拟合. 格佐夫斯基(Гзовский, 1975)曾给剪切断层的雁列式地表出露破裂形态,也用到了三维模型.
§7.2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维裂纹的破裂最早由Erdogan和薛昌明(Sih)(1963)做的开拓性实验,并提出了破裂与最大张应力作用垂直方向扩展的假说,但因样品设计关系,实验结果不甚理想.
Roesler(1956)采用直径为1/16吋、1/8吋和1/4吋的圆柱状钢印痕器与块状玻璃表面形成Hertz接触,观察到在接触区域边缘的玻璃内产生的锥形破裂(图7.1). 破裂锥形的母线和中心对称轴的夹角为α=68.5°.
(b)
图7.1 接触区域边缘的玻璃内产生的锥形破裂(Roesler,1956)
Sommer(1969)采用丙烯酸树脂玻璃棒侧面切割环向裂纹,并加张力和扭力(Ⅰ-Ⅲ复合型)(图7.2a),其初始破裂为“双矛头”状(double lances), 其后期破裂的正面图案已被《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杂志作为永久性封面.
(a) (b)
图7.2 Ⅰ-Ⅲ复合型裂纹破裂(Sommer, 1969)
Knauss(1970)在丙烯酸树脂玻璃中加工深割口, 并在面上粘贴黄铜板, 加剪切荷载, 构成反平面剪切裂纹(III型), 观察到破裂时在裂纹前缘出现大量半圆硬币(或称为准螺旋)状破裂(图7.3).
(a) (b)
图7.3 纯III型裂纹破裂(Knauss, 1970)
三维破裂的实验现象的解释,在物理上最合理的是用最大能量释放率理论,但遇到数学上的双变分困难,目前尚无法解决. Palaniswamy和Knauss(1978)对此提出了等效的拉应力判据, 其要点是:
① 裂纹从前缘部分点 (或逐点) 张破裂;
② 裂纹扩展方向与该处主拉应力轴相垂直;
③ 当裂纹端部的拉应力 为临界值时, 裂纹开始扩展.
Palaniwamy(1978)采用调整拉张破裂方向欧拉角搜索的方法来试图拟合纯III型裂纹的三维破裂(图7.4),但搜索的结果仍然只是一个平面解,不能解释三维破裂的曲面形状. 因此Palaniwamy等没有最终解决三维破裂的曲面解问题.
图7.4 Palaniswamy
图7.4 Palaniswamy 和Knauss(1978) 求解三维破裂面的欧拉角搜索方法原理
Cox 和Scholz (1988)在一些岩石中也利用显微镜观察到岩石样品剪切应力条件下的三维破裂. Scholz(1990)根据上述结果,对断层的三维破裂模型给出了猜想性描述,但没有给出严格证明.
§7.3 Ⅱ-Ⅲ复合型裂纹破裂的实验研究
7.3.1 实验设计
笔者设计了一组实验, 在平板中心预制了与载荷作用方向斜交的中心非穿透裂纹, 在单轴压下进行实验研究.这是一种Ⅱ-Ⅲ复合型破裂. 如果将裂纹当作半椭圆裂纹, 则在裂纹短轴的端点上(图7.5), = = 0, ; 在裂纹长轴的两个端点上, , , 而在裂纹边缘的一般点上, ,均不为零 (
文档评论(0)